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五章 郑秀文的建议 (第1/2页)
郑秀文的建议很简单,就是这个儒家文化要主动走出去。【】 比如完全可以主动到台湾去发展。 郑秀文说:“老爷爷,您的教导太启发人了,想必台湾有好多人想听都听不到,莫不如我陪您去一趟吧-----” 郑秀文还画了一张图,示意给这位白花苍苍的老爷爷看。 “红毛蕃子能不远万里来我等这里,那么这样一个窄窄的台湾海峡对我们来说,真不算什么了。” 郑秀文还提到,走出去的办法也很多,修建孔庙是一个办法,在赤嵌小学里传播也是一个办法,最好可以开办一家学堂。 在这次会议上,参与早训的大儒笑着说:“修建孔庙、办学堂正合老夫的心意,这些个好办且不急着说。 单单就是在赤嵌小学里传播我儒家思想,变汉唐集团的学生为我所用,这可是极佳的办法!” 这时候,一抹夕阳透过大玻璃窗,斜斜扫进了一号会议室里,室内忽然亮了起来,这怕是黄昏前最后的明亮了。 永胜伯郑彩认真听完后,眉毛一跳一跳的,这真是极佳的办法。 三弟来信说过,现在就算是汉唐集团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各家工厂里都是极为抢手。 可比当年状元榜下拉郞配了! 用汉唐集团的话说,现在时代变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目的。 工厂,才是生产银两最好的地方! 所以,相关的技术人员当然是各家抢夺的重点了,甚至还有人动用了美人计。 如果真能变汉唐集团的学生为我所用,那么不仅正是彰显我儒家文化的强大,而且,他们还有实用啊。 在福建,你自己可以不用汉唐集团的产品,但是你不可能不让别人用。 甚至,那些在他们眼里原本是奇/yin技巧的物件,也没有人会公开去骂,甚至砸毁之类的,哪怕是最最保守的乡绅。 比如好几年前运回来的压力水井,这是没有人见过的怪物件。 农村里的乡绅们真的不知道这物件为什么能打上水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毁坏它。 它就在那大旱之季,凭空多打上来无数的救命水了! 就算最后安溪地区的铁匠也能仿制出了它,现在已经随处可见了,但是每一个也是被好好看护着。 还有最不可思议的电话、电报。 这物件怪异得都有些吓人了,但是它太有用了,就算极其讨厌汉唐集团的大儒也是建议要把此物装在各个炮台。 还有那在夜晚发出光柱的物件------ 汉唐集团的物件有大用,永胜伯郑彩都用,你说大家为何不用? 真正的实用,可以击败一切排斥的谎言。 福建地区没有排斥汉唐集团物件的风气,只不过永胜伯郑彩不喜欢明人像汉唐集团的人那样行事,那样打扮自己罢了。 这是千真万确的。 但是定远侯郑联的装扮,大家都看在眼里;郑家长女郑秀文在台湾就学,大家也是都知道。 所以永胜伯郑彩纠结,那些大儒们也纠结,当所有的纠结都没有找到出路时,大家只好闭口不谈这些事情了,只能放下争议向前发展。 就算是有人一直在学汉唐集团的做派,他们也只好捏着鼻子默认。 好在厦门民间终究有杠爷、胡旱三这样的人物存在,至少能让永胜伯郑彩心里安慰些。 胡旱三和杠爷一样,都是用汉唐集团的物件吧,但 (本章未完,请翻页)是又从不说它好,就是一口咬定是福建本土的好。 上一次永胜伯郑彩在无意中发现了杠爷这个人才,便又派人去找其它类似的,结果还有很多,但是没有这两个人这样突出。 永胜伯郑彩安排人接见了他们,好生勉励,鼓励他们多说说福建的好,永胜伯郑彩的好,到时候一定有打赏。 胡旱三和杠爷两个人认识了后,胡旱三说:“当年我娘生我时,地里连遭了春、夏、秋三旱,于是,我爹便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大名。” 杠爷说:“这不对啊,若是一连遭受三次旱灾,应该叫三旱哪?” 胡旱三摇着头说:“这名字是长辈起的,必有他道理,若是小辈之人怀疑了,便是不尊重长辈,不尊重长辈的人,必是会犯上作乱的人!” 杠爷慌忙说:“我就是问一问,哪里怀疑了?!哪里不尊重了?” 胡旱三说:“问就是怀疑,怀疑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就是预备犯上作乱!” 好吧,当时接见他们的是郑家集团情报安全部长郑则仕,听着他们的吵嘴,他整个人都要疯了,赶紧把他们送出大门。 结果这两人最后还成为了朋友,这世事真是难以预料。 杠爷最终发现这家伙有个特点,他看报纸从来不花钱! 《福建时报》不说了,那个基本是送人看的。 但是《汉唐时报》不行了,这得买。 胡旱三有自己的办法,他去捡别人看完后丢的,或者去趴在正在读报的人后边看,或者装作要买的样子,翻着报摊上的《汉唐时报》快速地看,最后放下走人,总之,想让他看报拿钱,那是别想了。 胡旱三非常会省钱。 但是时间长了,报摊卖报的人都认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