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章 《汉唐时报》认错了 (第2/2页)
榴、弹的,倒买了多少,又将要在哪里倒卖给谁,那真是一清二楚! 好啊,他看了看结尾,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信皮上也没有写发信人的地址…… 黑材料?当行杨友行想了想,还是派出了两个记者,还带了最新出品的便携式照相机,视情况拍照。 结果在信上写着的地点,真看到倒卖了,还远远地拍了照,虽然不太清楚,但依稀能看出一点来。 记者冒险收买了工人,结果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杨友行秘书长很自然地就在头版发了。 报道郑家集团的事情这又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他们能上头版还是第一次。 杨友行秘书长没有想到郑家集团会反应如此激烈。 永胜伯郑彩亲自发电报责问,为何乱报我郑家事情?! 杨友行秘书长没太理会,让人回了电报说,如果新闻是假的,我们可以赔礼道歉,甚至还可以给予经济赔偿,我们这里有法院,你们可以来告我。 事实上,《汉唐时报》还真报错过。 那一次,他们针对《福建时报》陆续登出的“感天动地千孝行”里面的一篇报道就有些失实了。 龙岩煤矿区有一家外来户,只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父亲在挖煤时被砸伤,送回家后,躺在床上全身动弹不得。 年仅五岁的儿子一人照料父亲,靠着永胜伯他老人家发放的技恤金,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小小年纪竟然就能生火做饭不说,平常还去周围的人家为父亲乞福。 结果,不到一年,他的父亲竟然神奇般的痊愈! 人们都说,正是这个五岁的儿子感天动地的孝心感动了上天,降下福来,让他父亲恢复了健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花团锦簇的一篇好文章,让人在感动中落泪,百善孝为先。 《汉唐时报》的一个记者感觉好奇,若是这样便以将人的大病治好,那还要医生做甚? 他便按照地址去那里采访。 结果发现,那一家人原来还有一个女儿,那个父亲砸伤后,矿上发放的抚恤金只不过是半年的口粮,不够治病的,她便把自己卖给了大户做使女,换了钱请医生治病,至于五岁的儿子生火做饭到是真的,但是乞福是胡说,那是去讨饭! 周围的邻居很善良,都能施舍一些。 痊愈是胡说,只是能坐起来了…… 那个记者便以“讨饭养父,何来乞福”为题目发了一篇通讯报道。 《福建时报》的主编勃然大怒,指出《汉唐时报》的这篇报道严重失实,简直是歪曲丑化误导了。 第一点,讨百家饭以为亲人乞福,本来就是民间的风俗,《汉唐时报》竟然对此避而不谈! 第二点,那抚恤金按福建地区的算法,明明是一年的口粮,他们竟胡说成半年! 第三点,对郑家集团的事情指手划脚,一家只想着拉广告挣钱的报纸,你们凭借的是何身份? 随后,《福建时报》按照汉唐集团的新闻法将《汉唐时报》告上了法院。 最后,在陈原院长的主持下,双方答成了庭外和解。 《汉唐时报》专门拿出栏目来,登出道歉书,纠正了自己不了解民间风俗的 错误,也改正了数据。 同时,《汉唐时报》还要拿出一笔不小的罚款赔给那户人家,作为精神补偿费用。 《福建时报》得意洋洋地报道了这次和解的内容。 陈原院长私下里找到杨友行秘书长,说:“这个案子还是很用争议性的,你完全有打赢官司的机会,可是为什么轻易就要求庭外和解呢?” 当时杨友行秘书长点上了自己的白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说: “原先我以为他们是不要逼脸的人,这一次我发现,也许我是错的,他们不是故意装成那样的,而是就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一时刻,我真的很伤感……对人性的理解真是太不同了……” 陈原院长笑着说:“平常你争这个争那个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露出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了!” 杨友行秘书长看了一眼陈原院长,心想,你还真是不了解我啊。 “算了吧,这个结果或许对那一家人更好!” 陈原院长听了后,摇摇头,表示不理解。 那时,永胜伯郑彩立刻就做了指示,不要《汉唐时报》的臭钱,把那一家人给我照顾好,找神医,一定要让他痊愈,到时候给我狠狠打《汉唐时报》的脸! 最后,还真有神医把那个人的病治好了,可以下地行走了! 胡旱三得意地说:“《汉唐时报》,胡说八道嘛……” 杠爷说:“你再莫来找我看《汉唐时报》,人家或许有些失误之处,能改正,君子之美德,怎么能一下子打翻在地?” 胡旱三阴森森地说:“怕是连你也要看不成了……我闻到了一种味道……” 杠爷看着胡旱三的表情,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感谢老朋友yezhongye、白银盟主guozhiyin、凌步虚、czh300的支持。 感谢小韦朋友通过支付宝15841539140给我汇了一盒烟钱…… (本章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