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七章 浙江西部无战事 (四) (第1/2页)
当时,宋翔小队长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他全身的血液都冲向了他的双手和双脚上了。 他眼里,那些鞑虏的动作都是变慢了。 他们中,有二十多个人正在第一排枪声中翻滚在地。 有鞑虏瞪着血红的眼睛,反而加快了速度,张着嘴嚎叫,还在向着他们冲来的;有鞑虏瞪着恐慌的眼睛,放慢了自己的速度,看着那地上正在翻滚的同伴,又看看刚才已经逃跑的同伴------ 宋翔小队长狞笑了。 他仿佛又听到了《十五的月亮》的口琴声。 《十五的月亮》的口琴声现在正在天地间飘荡! 血红之色的眼睛! 死寂之色的眼睛! 宋翔小队长迈步向鞑虏们迎去! 对面有多少鞑虏,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现在只想屠杀! 他会不会被杀死,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现在只想屠杀! ------鞑虏毁了他的前程!!! 天地间仍然响着《十五的月亮》------ 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新兵小二尖锐的叫声:“队长,进攻手雷!” 一瞬间,一切顿时正常了。 宋翔小队长这时看见二十几颗手雷从他的头上划过一道弧线,有的飞行得远,有的飞行得近。 宋翔小队长看见有一个离他七八米远的手雷,正在蹦蹦跳跳向着正在冲过来的鞑虏滚去时,他的眼睛都圆了,这是谁扔得这样近?! 他下意识地向着旁边的地方玩命扑去,还在不停地打着滚! 这种进攻手雷的厉害,他非常清楚! 这些鞑虏是镇江府战役里被打跑的散兵,带队的是副都统海尔泰。 镇江,在大明时称为南直隶镇江府;在鞑虏时称为南直隶镇江府;在汉唐集团下发的做战地图上,又称它为江苏省镇江市。 这是一个必须拿下来的地方。 它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是掌管两条水运道路的命脉。 在汉唐集团安保部的眼里,这里比南京还重要。 汉唐集团海安大队为了这个地方出动了四条内河型战船。 其实就是四条明轮船,一共拖着十二条驳船,载着五百名海安陆战队员和相应的物资,他们一路向北到了这里。 配合他们的还有逆江而上的两条二百吨海船,载着两百名海安陆战队员以及相应的物资。 镇江城内一共只有一千五百名鞑虏,其中有四百名青州旗兵。 汉唐集团之所以比较看重他们,主要原因是他们了解历史。 鞑虏曾经在这里打过一场惨烈的战役。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后世到了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扬子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 这些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 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英军用炮火轰击北门、西门。 城破后,镇江守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清军用猛烈的炮火阻击攻城的英军,利用城垛为掩护,步步为营,与登上城楼的敌人rou搏,有的抱着英军一同跳下城去。 城破以后,在城内多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 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我1500名官兵,同仇敌忾,用土炮、鸟枪、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 在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 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苟活”! 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壮烈殉国。 其实这只是一种人记叙的一种内容罢了。 局部的真实,永远不是真实本身。 这个海龄其实是镇江失守的罪魁。 他平日骄横自大,藐视汉兵,拒绝外来援兵进城,不作战斗准备,藉口搜索汉jianian滥杀无辜,禁止难民迁徙出城,造成极大的恐怖和混乱。 有镇江人所作“竹枝词”记:“都统差人捉汉jianian,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军民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啊! 海龄为什么断定汉jianian必趁机作乱?他必定熟悉当地社情民心,尤其知道旗兵团伙对城中汉族百姓做过多少坏事;旗兵需两面作战,并将大部分力量集中于肃清汉jianian这方面。 客观地说,海龄屠杀行动之前,“思想上是汉jianian”和对满清不忠的人,占了镇江居民的绝大多数,但激烈的“行动上是汉jianian”,即使有也寥寥无几。 其时中外刚开始接触,孤城镇江中的平民百姓,预先勾搭上英军成为卧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清朝闭关锁国是有成效的。 但在海龄对城内汉人开战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 他找各种借口来杀汉人。 试想,区区一城内便有无数无辜者被冤杀,这对民众会产生何等的震撼与刺激?那会让多少人欲杀海龄及其手下?怒火遍燃,民心思反,其时之镇江,如此而已。 百姓对临境的外军尚无冤无仇,而本土统治者已成民众死敌。 满清统治者为渊驱鱼,以极高的效率为外军打造出了成规模的第五纵队,这就最终决定了镇江旗兵的惨烈下场。 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吉云的日记记下了从前线得到的消息,“尔时英夷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