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_第644章 理论上的可行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44章 理论上的可行性 (第1/1页)

    由于和环球开战的缘故,原本进度就不怎么快的《血腥统治》,录制进度再一次减缓了下来。

    如果将写歌和编曲的时间也计算在内,严格算起来,这张专辑从筹备至今,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而以目前的进度来看,直到专辑录制完成,至少也还需要小半年。

    前后相加,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

    事实上,这才是绝大多数歌手和乐队推出新专辑的“正常速度”。

    一张十几首歌,长度在三四十分钟的录音室专辑,单单只是筹备到发行制作,就需要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

    如果是比较受重视的专辑,例如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例如绿日乐队的《美国白痴》,则往往在专辑发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举办一场规模浩大,时间跨度至少在半年到一年之间的全球巡回演唱会。

    而罗杰几人过去所采用的模式,无论是在任何一个音乐领域当中,都属于比较少见的“快枪手”模式,迅速推出一张张专辑、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规模不小,但场次偏少的地区性巡回演出。

    不追求每一张专辑的利益最大化,反而对“效率”的要求更高。

    事实上,两种做法说不上哪一个更好,只有是否合适。

    前者被普遍采用,是因为它可以最大化的开发出一张专辑,乃至于明星本身的商业价值。

    比如说,一张专辑的市场潜力是100,那么采用这种缓慢但稳健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这100的潜力,至少也会有90左右被转化为真正的收入和利润。

    而若是采取第二种方式,能有70到80之间的转化率,就已经算是在宣发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了。

    不过和前者相比,后者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

    哪怕收益率低一点,但若是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计算收益,反而要更加的划算。

    之所以这个方式在流行乐坛很少被普遍采用,还是因为高质量作品的稀缺。

    而罗杰几人从来不会因为作品而发愁,自然而然地,首先考虑的就是时间成本。

    节省下来的时间,就算不去筹备新的专辑和巡演,用在其它地方也是好的。

    哪怕什么都不做,仅仅只是度假,至少也不会亏本。

    ——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可以永远保持旺盛斗志的工作狂,从来不需要休息,但罗杰几人都不是这样的人。

    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要享受一次充分的假期,才能让罗杰几人对接下来的工作更加充满动力和热情,从而提高效率。

    ……

    因为安妮偶然间发现刘易斯的背叛,再加上一系列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很是让罗杰几人头痛了一阵。

    不过,即使和环球音乐集团正式开战,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到效果的。

    在参考了【量子音乐】旗下众多高层的意见之后,乐队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并非是针对环球做出什么布置,而是对【量子音乐】的管理层结构进行了调整。

    卢西恩-格兰奇已经完成了对百代的大部分重组,没有必要继续停留在这家子公司,直接升任到【量子音乐】,成为整个集团公司的CEO。

    虽然罗杰依然把持着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但由于罗杰并非一个纯粹的商人,也不可能像其它公司的掌舵者那样事无巨细的过问。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代替罗杰行使董事会主席权利的,依然是卢西恩-格兰奇。

    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罗杰会亲自过问某些重要的,或者特殊的事项。

    在卢西恩-格兰奇“升职”之后,原本坐在【量子音乐】CEO位置上的惠特尼则降职一级,成为卢西恩-格兰奇的副手。

    除此之外,原本在百代担任COO的斯特拉-瓦格纳自动升任百代的CEO,同时接过了董事会主席的位置。

    ——在完成了调整和重组之后,虽然在商业运营和法律上,百代依然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但只剩下了发行渠道,剥离了版权和制作部门的百代,实质上已经成为了【量子音乐】旗下的一个发行部门。

    对于高层的一系列变动,必然带来的就是【量子音乐】内部的一系列调整,其中最大的一项动作,就是各个子公司的最高决策权收回到【量子音乐】手中。

    除了少数特殊情况之外,以每个季度为期,定期向【量子音乐】汇报子公司的运营情况,并由【量子音乐】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也就是说,卢西恩-格兰奇手中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将之前计划好的事情逐步落实下去而已。

    按照现在的“新模式”,【量子音乐】旗下的所有产业,将分为三个大块。

    百代只负责宣传、发行,以及必要的市场调研工作,不参与任何专辑制作和版权运营。

    专辑制作方面,则交给了包括MAD,以及百代原有的子厂牌在内,大大小小上百家制作厂牌来完成。

    在这超过一百家的厂牌当中,【量子音乐】全资控股的只有不到三十。

    不过若是计算控股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数量却高达八十五个,这对【量子音乐】来说,已经是太足够了。

    这些厂牌,将根据自己原本所擅长的方向,依照音乐类型、语种、地区来划分,互相之间重叠的部分虽然不至于完全没有,但却是极少。

    比如说,MAD唱片就只负责“商业属性较强的英语摇滚乐”。

    而同样是摇滚乐,非英语摇滚,比如说是西班牙语,汉语等等,或者是商业属性偏低的独立摇滚、实验摇滚,以及极端摇滚乐,则会分给其它的厂牌来制作。

    若是更细致一些的划分,比如在流行乐这个领域,甚至还会加上地区的区别。

    比如说同样是拉丁音乐,北美和南美拉丁乐的市场口味或许还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在美洲和欧洲之间,主流歌迷的审美和喜好却是有着极大的差异。

    将制作专辑、包装歌手,乃至于策划巡演的工作分摊到上百家不同类型的厂牌当中,每一个厂牌只负责一个领域,无疑可以极大的增强这些厂牌在特定类型当中的专业程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度的专业性,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目标歌迷群体当中,快速建立起不错的口碑,从而将厂牌的品牌价值发挥到极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