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七章 悟道的巡抚 (第2/2页)
没有前辈指导! “大人不久前已于龙场悟道,”唐缨不无自豪地说道:“大人是一法通而万法通!” 周芷溪闻言大吃一惊道:“你是说王大人已经悟道?” 唐缨微笑着点点头。 “你说他是你同窗?”周芷溪看着陆千尘道:“我还以为你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呢!” 陆千尘嘿嘿自嘲道:“如果他是大树,那我只能算树苗!” 周芷溪并不识海王明仁,所以对唐缨的话还是半信半疑。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一朝悟道,更何况他还无人指点? 唐缨请陆千尘与周芷溪落座后,便聊起了他随王明仁在龙场践行的趣闻。 ………… 无庸置疑,王明仁是个执着的人,他之所以考中进士却仍然再考书院,唯一目的就是寻找儒家先贤们所说的‘理‘,所以他在‘格物致知‘的教义指引下不断地格物,然而书院两年,他并没有格出‘天理‘。 但经过书院两年的学习与磨砺 ,他却得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于是乎他主动来到龙场,践行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得,以期在践行中寻悟天理。 然而,尽管他亲自开荒亲自种地亲自启蒙学童,但‘天理‘却从未在他脑海中露出真容。所以他其实一直也很苦闷。 直到今年的某一天,一位奇怪的老农来到龙场。 那位老农牵着青牛而来,并且不声不响地坐到蒙童后面,听王明仁解析《大学》。王明仁讲到‘格物致知‘时,抛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格物与践行缺一不可,格出的物理没有经过践行检验绝对不是天理。 于是那位老农与王明仁展开了辩难。两人当着蒙童的面,由‘格物致知‘一直辩到‘存天理,灭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王明仁忽然问蒙学中的所有蒙童道:“如果我现在带你们离开你们的父母,你们会想念他们吗?”蒙童异口同声道:“想念!” 然后,王明仁盯着老农道:“您父母健在吗?”老农摇了摇头。 王明仁道:“扪心自问,您现在会偶尔想起他们吗?” 老农沉默了半晌,哈哈大笑道:“你的想法不无道理!” 说完,老农起走出塾学,牵着青牛朝龙场外走去。 王明仁撵了过去如实说道:“可是我仍然没有看到天理!” 老农哈哈大笑:“如此执拗之人也有动摇时刻?天地之道可一言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既明且哲,以保其!” 说完,那老农与牵着的青牛忽然消逝在空中。 王明仁自此躺进了石棺,在棺内一直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揭盖而起,大呼:“天理昭昭,明然于心!” 那天龙场的天空红霞满天,寒冬时节的山谷忽然百花齐放。 这一过程,作为王明仁追随者的唐缨是亲眼目睹。 “原来有神仙指点!”周芷溪听完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陆千尘却笑不出来,他当然知道那位老农是谁,更知道那位老农的话并不是指点,仅仅坚定了王明仁的信心而已,但王明仁却抓住契机一举突破,证明王明仁确实是天纵奇才。 陆千尘不便说明那位老农份,转移话题道:“王大人为巡抚居然亲自去剿匪?” 唐缨叹口气道:“朝廷升王大人为赣南巡抚,其实就是个空架子,一无钱财二无兵马,而赣南目前兵荒马乱,肃清风气真是难上加难!” 陆千尘心知肚明,王明仁到赣南岂止肃清风气这么简单的事?只是王明仁现在一无钱财二无兵马又如何是好?目前南北两线压力巨大,大旻精锐兵力已被内阁调往南北两线,形成了境内空虚的局面,宁王如果趁机造反,这确实是个极难破解的局面。 “王大人有什么 要求?”沉默了片刻后,陆千尘问道。 “他希望内阁能颁下旗牌!”唐缨直接了当说道。 旗牌是大旻的一种制度规定,拥有旗牌者可以调兵,紧急况下也可以用来征兵。 “王大人上报过吗?”陆千尘知道王明仁上任不久,以为他还没来得及向上反映。 “早就上报了,但至今没有回复!”唐缨沮丧道。 陆千尘知道这是有人作梗,便毫不犹豫道:“这事我来办!” 于是,在唐缨书房内,陆千尘立即修书一封,发往兵部。大旻兵部有颁发旗牌的权力,而当今兵部尚书正是耿飞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