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刘成朔风烈  (第1/1页)
    刘成绝没有想到自己会一朝成名。    在京师,即便是皇宫大内都是漏勺,更何况资善堂这人来人往的地方。    在赵曦跟随孙复继续讲解千字文的档口,整个京师已经把饭堂里的经过传遍了。    刘成的那首《朔风烈》也同时众所周知了。    “宗朴,刘成外放吧,你知晓他一声。”    濮王耷拉着眼皮,端坐在濮王府正堂,看着下面齐刷刷的十几个儿子。    唉!都不省心呀!这事是该这样吗?蠢货!    “爹爹,刘成他并没有……”    “没有什么?还当如何?丢人现眼!明日为父到审官东院看看,尽量帮他寻一合适差遣吧。”    ……    濮王真有心把审官东院那小子拖出来踩死!    他何尝受过如此羞辱?官家子嗣不继,宗实寄养内苑,一直到官家连失两子。他赵允让无论到那个衙门,从来都不曾如今日这般。    话语上的恭敬,行事上的漫不经心,更甚者是今日……他濮王亲自上门,这审官院居然给刘成的差遣是代州雁门知县!    这就是在打脸了。    ……    “刘成外放,知雁门县。”    “噗……”    韩琦刚含的一口茶,憋不住喷出来了,就因为范仲淹的这句话。    “范相,这……?”    韩琦以为这是范仲淹授意的。虽然此不关东府的事儿,可还是想提醒范仲淹,没必要跟这般小人计较。    “希文事先不知,审官东院例行呈报而已。”    这样低阶的官员变动,还够不着他参知政事插手。随手把审官东院的陈报递过来了。    “也好。如今鄂王爷康健,那边也该消停了。这次审官东院虽有恶作剧嫌疑,也算是提个醒吧。范相以为如何?”    “甚好!希文也会如此处置。”    赵曦自不知整个朝堂都在议论他跟刘成的事儿。    大早上便喊着一二一,一溜跑到资善堂,然后打发走了王中正,让他继续训练自己的仪仗……还别说,就这七八十来个人,大早上硬是跑出点声势来,就连这十来个憨货,似乎精气神也足了。    孙复昨晚几近无眠,鄂王爷如此聪慧,自不能依旧例按部就班。他需要有针对性的为鄂王爷制定教案。    所以,今天赵曦开始握笔了。    聪慧就是聪慧,孙复只是简单的讲解了握笔的姿势和要领,赵曦就能很标准的提笔写字了,真的是像模像样的。    这可不是聪慧,想当初,赵曦也曾装过文的,闲暇时也曾抓过毛笔,写过大字的。    更何况,赵曦对现有的身体不满意,从未忘记过锻炼,手腕上的力量也不是这年岁幼童可比的。    作为致力于教书的孙复,那还有比教一个神童更幸运的事儿?这还是未来的帝王!    唯一遗憾的是,王爷的身份不能参加科举,否则定能唱名东华门。    “王爷,刘介之出京。”    孙复不应该相信鄂王爷有这般能耐,毕竟还是三岁幼童。孙复也不相信陛下会因为刘成的考究而迁怒,毕竟刘成始终没有大不敬。    事情透着诡异,他想知道。    倒是教书的学究,老实孩子,根本不懂这官场里的道道。    “出京?先生是说那个刘成吗?”    装!使劲装!赵曦还只能装。不过他真不知道刘成出京外放的事儿。    “是的王爷,刘成出京,代州知雁门县。”    赵曦对这时代的地名不熟,不过他知道后世的山西有个代县,也知道雁门关。该不是真把那孙子送雁北去了吧?这谁呀?忒懂爷心思了。    可表面还得继续装。    “代州?雁门县?”    “代州在前朝为河东节度使管辖,临近云州朔县。我朝为河东路,是为边境。自澶渊之盟以后未曾有战,虽时有游骑打草谷,总体尚算安稳。”    孙复严守师责,那怕是闲聊,也知无不言。    可惜,赵曦现在心里就想着刘成的《朔风烈》。这下真应景了,希望那孙子可以写出真正有朔方韵味的诗句来。    ……    “介之,权益之举,还望你莫灰心。只需待些时日,宗朴定与你谋个好差事。”    赵宗朴看着一脸晦气的刘成,真不知道该怎样劝解,只能说些空话大话,希望这小子别埋怨。    这几年,宗朴他们哥几个一直在为十三弟培植人才,只能从低阶的官员着手。相公们自然不会在意他们,就是他爹濮王,相公们也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刘成虽不成大器,但好在忠心,时时均以濮王府为主。可惜这次唐突了,这赵曦……谁曾想他能在三岁便有了如此气候,居然会有人取悦与他。    就不怕有个意外吗?哼!    能这样想,可不能这样说,跟刘成,除了空头的承诺,赵宗朴也没办法了。    “世子,自不必担心介之,介之这次冒失了,盼未与王爷及十三世子添麻烦。”    “此去代州,介之不会忘怀世子关照,当尽力施政,也不枉世子王爷关照之谊。”    嘴上如此,心里早骂娘了!去尼玛的濮王,就给大爷弄个雁门县?还有比这更磕碜的吗?这跟发配有区别吗?    “朔风烈烈,衰草切切,飞沙风中转,青山雾霭茫。瘦马独骑,长剑啸天,岂容那蛮夷猖狂……”    本来两人谈话似乎有些平和了,心境也不那么焦灼了。却不料,门外传来了一群孩童齐声诵读《朔风烈》……    “世子,介之别无他求,当望即日启程。”    京师是待不成了,别说每日都会听到院外《朔风烈》的诵读声,就连妻子都时常被人拿《朔风烈》嘲笑。    就如今,刘成也从不觉自己错哪儿了,只认为是陛下过份了。    ……    赵曦从资善堂往慈明宫的路上,依然是由王中正喊着一二一,就是这小子不敢大声,声音就压在这十几人的范围。    赵曦远远的就看见,有一宫装夫人,在头前候着……是自己生母朱氏。    自赵曦经过秋千绳祸,又有甲子桃后,他的所有衣食住行全部由皇后一人主持,其他任何人不得参与。    就连这亲生母亲,也只有看的份儿。那怕是去慈明宫转转,看看自家儿子,也是很短暂的时间,更何况已经进学了。    这几天朱氏听闻曦儿事迹,憋不住想见见儿子,边守在这路边候着。    “姨娘……”    生母只能喊姨娘,没得办法,这是规矩,赵曦也得守着。其实喊什么都无所谓,赵曦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女人给了自己这具很一般的rou体,若说亲近,真的亲近不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