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浮出水面 (第1/2页)
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孪生兄弟。当前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后者,就变成了闹剧。 十二道沟镇三千户人口,是钟山书院区域最大也是离钟山书院最近的小镇,有十二个私塾教坊。这些私塾的夫子都是在钟山书院读过道藏典籍的有成,最后经过钟山书院的道主允许,成为私塾的夫子。 尽管钟山书院的道主没有亲自指点教过他们一天道藏典籍,但是,他们都以钟山书院的弟子自居。钟山书院不否认也不承认。 一颗种子从发芽、幼苗、壮苗,小材,大材都是一个阶段到又一个阶段。 中山国所有的书院都是一个遵旨,只管埋下种子,不管种子成长。 书院的道主认为书院就是书院,只是藏道藏典籍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偏偏认为他们欲盖迷障,贪墨了中山国人人都可享受的道藏典籍满足某些人个人私欲,杜绝中山国人人都可成龙的机会。 书院是中山国的擎天柱,是领袖,那只是精神上的。 精魂神魄的替换,往往是大道的根本,摧毁起来也很容易。 今天,十二道沟镇的布庄买布的人多了,屠宰场来杀牲的人多了,酒楼来吃饭的人多了,街上杂耍吆喝叫卖的郎中多了。其中最大的私塾折枝社,听朱夫子讲课的人足足比平常多了好几倍,折枝社听课堂的蒲团上坐满了人,达到近乎三百人的规模,创造了折枝社的听课历史记录。往年,只有五大区域私塾学术交流会才有这样的规模。 私塾的夫子秉承书院的理念有教无类,每天都有不同的夫子教授不同的授业。诗、书、礼、乐、经、、史、子集、文韬武略,骑马射箭,武学兵器,农事桑麻,衣食住行,民生庙堂,江湖杂技无所不包。私塾却没有书,只有私塾夫子传道授业解惑,童叟白丁人人都可免费听授,谁想听就听想来就来,不受限制。 今天讲课的朱夫子是折枝社最擅长讲授文学的,诗、书、礼、乐、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文字的学问在中山国也是响当当的,是折枝社的社长。折枝社原来叫鹧鸪社,取自一首词的词牌名。朱夫子认为社名有点悲呛的味道不利于教化,就改成现在这个名。朱夫子说,如画河山,花枝堪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多励志啊。 朱夫子讲的是九天的传说。 关于九天,中山国五大书院各自有许多版本。 朱夫子在钟山书院读了二十二年道藏典籍,自认钟山书院的版本最正确。 朱夫子说,九天我们自己都有,只是我们自己拥有宝藏而不自知。人法天,所以人人都可以天人合一。一个人从头到脚,从精神到筋骨,九天各有不同范围。 朱夫子说,天以不见为玄著太玄经,太玄经说九天中第一天为中天,第二天为羡天,第三天为从天,第四天为更天,第五天睟天。第六天为廓天,第七天为减天,第八天为沈天,第九天为成天。九天炼神,天人合一。 就在大家听得如醉如痴之际,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取代了朱夫子。 “五魁办事,请大家配合,夫子讲课继续,大家原地不动即可,多关照,免伤和气。” 只见在听朱夫子讲课的人四周站起了五个人,其中四人人手里都有一个圆筒状的东西,有一具对准了夫子。是手弩,打猎用的,现在这种是按折枝社夫子提供技术方向最新改进版,杀伤力巨大,力道可穿透岩石。说话的是其中一个眉毛比胡子还长的老人。老人朱夫子认识,还是多年的好朋友。一起在钟山书院读过书,不过,老人放弃了钟山书院的考核,朱夫子坚持了下来。 听课的学子本来听见有人打断朱夫子讲课要发作赶他们出去,但是听见是五魁的人,居然都忍了下来。 在座的,人人都受过五魁的恩惠。从小到滴水之恩,大到抄家灭族,都有五魁的人情。 看着老友,朱夫子无奈的摇了摇头。 私塾的夫子不崇尚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