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战国篇 完结 (第3/5页)
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 秦始皇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 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rou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 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 渐渐地,他就想踢开秦始皇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赵高专权以及想让胡亥为王,激起了嬴姓诸王的强烈反对。赵高死后,胡亥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扶苏的儿子朱虚侯扶则、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燕王嬴襄领兵入关,共灭胡亥,由刘襄继承帝位。 嬴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胡亥。此时,扶则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马逛等协力消灭了胡亥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楚王嬴须为帝,即秦二世。 嬴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秦二世以秦始皇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嬴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胡亥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秦二世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秦二世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嬴五是秦始皇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假装已故的齐王扶苏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扶苏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吴国始受封于秦始皇。吴王嬴名是秦始皇嬴政的次兄嬴驷之子,在淮南王庆丰叛乱之时,秦始皇亲征平叛。 嬴驷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嬴政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 欧徐逃亡被杀。当时荆王刘贾被欧徐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嬴驷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秦始皇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嬴驷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 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秦始皇时,吴王太子嬴轻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嬴暝饮酒玩乐。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嬴暝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嬴暝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秦二世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秦二世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秦二世,晁错向秦二世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yin乱,请求诛杀他。 秦二世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嬴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嬴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秦二世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嬴驷的封地事宜。 秦二世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嬴驷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嬴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嬴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嬴驷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秦二世降诏削夺吴王嬴驷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嬴驷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嬴戊、赵王嬴遂、济南王嬴辟光、淄川王嬴贤、胶西王嬴驷、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 嬴驷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正月,吴王嬴驷起兵广陵,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嬴驷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秦二世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秦二世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秦二世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秦二世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嬴驷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秦二世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大将王翦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大将李牧领兵攻打赵国、王冕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林轩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