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7 突围 (第1/2页)
基地决定突围也是迫不得已,实在是敌人太过恶毒。 首先是基地内水源被切断,紧靠存储的纯净水,人越多则越难长期坚守。敌人围而不攻,却连基地去取海水都严防死守,明显是想把基地官兵渴死。 然后是因为基地内疫情严重。眼看越来越多的将士染病而死,军心都因此而浮动了。 打仗那么危险的事,战士们也能不畏生死奋勇作战。但是让战士们看着同袍们每天都饱受折磨,最后痛苦地渴死、病死,而自己也一点点变得虚弱,进而清晰地感觉到死神逐步逼近,他们却会畏惧和动摇——自古以来人心便是如此:慷慨成仁易,从容赴死难。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敌人所希望的,我们就不要做。敌人竭力避免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做。既然敌人想要将基地官兵困死,那么基地自然不应该让敌人如愿。 所以在制定突围计划时,林参谋长和基地的校级军官们研究决定:大部分能够战斗的官兵都突围出去,基地里只留下不便突围的伤病员和少量自愿坚守的党员。 计划是: 第一步,先佯攻敌人在基地里的据点,吸引敌人调动兵力进入基地支援。 第二步,突围部队打响突围战,力图一举冲出敌人包围圈。 第三步,负责佯攻的部队一分为二,留守人员继续开枪吸引敌人注意力;突围人员则趁着敌人调动兵力后导致包围圈露出破绽,趁隙进行第二波突围。 可惜佯攻没起到预期的作用,敌人似乎根本没被调动。但好在拔除钉子的过程中,也没付出太大代价,便收复了整个基地。 接下来,留守人员打扫战场。而原定计划第二波突围的将士,肖帅戈则让他们去加入第一波突围部队。 在肖帅戈看来,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无非是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优点是总会有人运气好,能够从包围圈的间隙中突围。而集中兵力突围,优缺点正好和前者相反。成功则多数人都能突围,失败则血本无归。 肖帅戈之所以让大家加入第一波突围部队,是因为他思考后得出结论:自己应该可以帮大家杀出一条生路。 因为,敌人已经不同了。 战争爆发第一天的敌人,除了强大的炮火掩护外,敌人本身的战斗力也不俗。 最开始的敌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战斗力最强的,是美英德法意基地的现役军人。实际上,美国军人的战斗力在这种菜鸟互啄的战斗中简直爆表。因为战斗爆发前,美军中有些官兵拥有罕见的实战经验。于军人而言,再怎么刻苦训练,其效果也不如上战场真刀实枪打一仗。有没有实战经验,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 士气最高昂的,是十字军圣战组织成员。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真的把战争视为圣战。 然后,便是难民营中的各个首领以及其骨干帮凶作为补充。这些人之所以袭击中国基地,一是受到武力威胁,二是被基地的物资诱惑。而难民营各个首领和帮凶们,如果说战斗技能还不那么让人放心,可是其凶悍程度却远高于普通的难民。 不过,第一波敌人虽然实力很强,甚至一度占领了办公大楼一楼,却最终被大发神威的肖帅戈给赶了出去。 敌人计划摧毁基地中枢的阴谋就此破产。而后,敌人又突袭办公大楼对面的军人俱乐部,这次成功了。 夺取了可以充当出发阵地的军人俱乐部后,十字军圣战组织便改弦易辙,用难民充当炮灰冲击办公大楼。 然而敌人的人海战术再次失败了。哪怕敌人一波又一波不停地冲锋,如同惊涛骇浪一般冲击着办公大楼,但办公大楼仍然如同大海中的礁岩般矗立不动。 炮灰损失惨重,恰逢中国接送平民的轮船至此,十字军圣战组织便顺坡下驴,停止了已经支撑不下去的人海攻势。 而基地内的环境这时也变得出奇的恶劣,所以十字军圣战组织干脆将大部分骨干撤出基地,只留下炮灰和极少数成员。 此时十字军圣战组织再次改变战术,改强攻为围困。 通过留在基地里的武装分子的战斗力可以推断,十字军圣战组织用来围困基地的战力必然不是很强。 很简单的道理。敌人的精锐士兵显然不是很多,否则留一些在基地里,肖帅戈也不至于那么轻易就能收复全部失地。 而敌人的精锐士兵既然不多,那么负责包围基地的火力点里,就不可能都是枪法娴熟、应对有序、反应敏捷的精锐。乐观一点想,说不定敌人把精锐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了。现在负责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