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江南局日新献策 (第2/2页)
李中堂禀报前情。李中堂说:“正好,我这边的事也料理完了,咱们明天就启程去上海。” 次早刘公岛全体将士在码头列队为李中堂送行。张日新看着这些铮铮铁汉,想到数月后他们都将成为烈士,不觉热泪盈眶,心想:预知未来有什么好处?他找到邓大人的队列走上前向邓大人道别,邓大人将手搭在他肩上注视良久,说:“兄弟,我等着驾驶你的潜水艇。” “一言为定!”张日新说罢拜别邓大人转身上船。心里在盘算黄海海战的日期,想,我一定要加快进度,在黄海海战之前把潜艇造好运到刘公岛来。 船行一昼夜,在上海南郊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码头靠泊。制造局黄总办率众迎接。 上岸后众人簇拥李中堂一行进入制造局议事大厅。李鸿章示意他们派个人陪张日新四处看看。走进大院依次进入各个厂房,张日新感觉这里又是一番气象。厂房规模较天津机器局更大,机台设备及产品种类更多,尤其注意到其中的船厂,已能建造千吨级的舰船。一想到这里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不由得对前辈的努力油然而生敬意。 李鸿章询问了制造局近况后,让张日新向黄总办简述了潜水艇的设想。令张日新惊讶的是黄总办也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所以交流起来并不困难,唯一不顺畅的是这里的人均cao浓重的上海方言,有时甚至谈话要借助手势才能说清,与穿越前自己多次出差上海的情形大不相同。仔细一想,噢,是了,清朝时还不曾推广普通话。 黄总办说:“如果是排水量小于一百吨的微型潜艇,壳体我们可以造,传动部分也没问题,既然是人力驱动只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就行。只有向附加的水柜充水所需的泵要从国外购进,还有这个泵的动力总不能也靠人力吧?” 张日新边说边画简图:“现在时间紧迫,咱们必须因陋就简。水柜和泵都省去了。这种微型潜艇由一人cao作,人员进入以后,舱盖密封。这时仍有一部分艇体浮在水面上,需要人工向艇底的外部增加铸铁配重,直到它的总体密度与海水相当。此时利用升降舵就可以下潜了。执行任务时先由渔船把它牵引到距敌舰约五海里的海面,渔船原地抛锚,潜艇下潜,向敌舰行驶。磁性定时炸弹在艇的前端,一接触敌舰磁性定时炸弹就被敌舰的铁壳吸住并自动与潜艇脱离,此时开始计时,潜艇返回。敌舰爆炸后,可以由艇员通过艇内的cao作抛弃铸铁配重,这样艇自然就浮上水面了,仍由渔船牵回。至于艇员的呼吸,有鱼雷动力用的压缩空气瓶就够了。” 黄总办听后很高兴:“这个思路很好,完成设计以后在我们江南制造局立刻可以制造。” 张日新又就磁性定时炸弹做了一些说明。黄总办委派了三位工程师协助张日新设计、制图。这三位是:林阿原负责壳体设计,吴斌负责传动部分设计,卢宏根负责定时炸弹设计。鉴于去大沽口的路上曾遭敌人暗算,所以这次金书办和四名亲兵全程跟随张日新。 有了上次和天津机器局工程师合作的经验,这次经过短暂的磨合就可以开展设计工作了。由于他们是专搞舰船设计的,轻车熟路,只用了七天就绘制完全套图纸。图纸发到厂房,原材料都是现成的,无非是下料、钣金、铆接,不到十天功夫潜艇已基本成型。张日新心中暗喜,想起临别时邓大人期盼的眼神,心想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交给邓大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甚至能想象出邓大人试驾潜艇时赞赏的神情。 潜艇壳体完成后,传动部分和磁性炸弹还没造完,张日新打算先试一试潜艇的潜浮性能。虽说是袖珍潜艇但自重也有数十吨。好在江南制造局有供新船下水的滑道,下水后用驳船牵至码头旁,发现潜艇的大部分都浸在水里,只有供艇员进出的舱口浮在水面上,这和设计的要求是一样的。由于事关重大,这时除了张日新、金书办和四名亲兵外,还有参与建造的工程师、工人,又从其它车间借了几个人手都来参与这次试验。 众人先从码头的起重机悬臂上垂下一个吊钩,用一根缆绳拴在潜艇上方的吊环上,使它不致漂移,然后缆绳绕过起重机悬臂下的吊钩,末端系在起重机立柱上。又用另一根绳索栓好一个铸铁配重,绳的另一端由岸上的人挽着,缓缓将配重放到水下。 负责壳体设计的林阿原说:“我来试cao作。”说罢就要踏着码头边的小梯子下去。张日新拦住他,说:“还是我下去吧,以便发现问题调整设计。”金书办不同意,无奈他一再坚持,只好众人扶着他,下到水面,进了舱口。外面的人盖上舱盖,张日新从里面用手轮将舱盖旋紧。 内中有一位绰号叫“阿四”的工人水性很好,他跳到水里,扶着铸铁配重缓缓下沉,插到潜艇底部。这铸铁配重每个重一百斤,像一个放大了的台秤增坨,对好位置一插就行。就这样一连插进三个配重,按设计要求三个配重就差不多了,人群中一人说:“还得插一个。”于是第四个插进去。刚才说话的人用手触了一下拴在起重机立柱上的缆绳,突然缆绳断了,潜艇迅速沉下去,并有一股气泡汩汩冒上来。 金书办厉声问:“怎么回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