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存实亡到革故鼎新 (第2/2页)
这些恒古人在显阔,然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帝国士兵真的是天天这样吃,明军士兵看得羡慕嫉妒,怪不得恒古人的士兵这么少。 照他们这样的吃法,天天大鱼大rou,一万人一年的伙食费就不下于十万两银子(注:这是以大明物价计算,帝国由于有国营农场牧场,大概相当于大明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大明也这样搞,那非得破产不可,想象一下两百万士兵,一年吃两千万两银子的伙食费,估计大明户部尚书是没有人敢做了。 这还不是大明士兵最羡慕的地方,真正让他们羡慕的是帝国士兵的高收入,一个普通列兵一个月就是7.5两银子起步,加上帝国物价低又没有长官克扣,这样的工资相当于大明二十两银子。 一个月二十两银子,一年四百八十两银子,还有各种补贴,这还是最低级别的士兵。 事实上,随着帝国不断的征讨,军队基层几乎都是下士、中士军衔的士兵。 反观自己,看着连窝窝头都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一年到头rou都没有吃过的大有人在。 所以一听说帝国招兵,无数的明军士兵蜂拥而至。 反正大明边军都要解散了,底层士兵才不管是真是假,先在帝国这里谋一个好差事再说。 很快枢密院便在四十万明军之中淘汰了老弱病残,再三挑选,终于凑齐了四万人。 这些人将被安排到海陆空三军之中,另外枢密院也在漠南慕古之中招募了一万人,也是同样的安排。 还没有等落选的明军失望,内阁也出手了,大批国企纷纷来这里招人,特别是国营农场和牧场,还有需要半军事化管理的铁路公司、千足虫运输公司等等,也在吸纳人力。 这些国企一下子就招了七万多人。 而剩下的明军,帝国也给了一个安置方案,就分配土地给他们。 很快除了一部分明军军官和他们的家丁,四十万明军被帝国一口吞下去。 很快他们的家属也被移民到帝国之中。 这一下子几乎是掏空了辽东镇、大同镇、宣府镇、榆林镇、甘肃镇的军户。 刚刚被放回来的千户、百户们看着空空如也的军堡,顿时欲哭无泪,毕竟以前这些破军户就相当于他们的下人佃农一样,给他们做牛做马,耕田做工。 事实上,他们刚刚被放回来,帝国又将手伸向了,剩下的四个边镇。 尽管大明紧急将一部分边军调入内地城市,但是仍然有不下于二十万边军被帝国弄走。 李汶看着李成梁等人的奏折,顿时郁闷到快吐血。 面对高薪、土地,那些穷军户根本不会考虑什么大明什么爱国,毕竟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一样,想拦都拦不住。 后来甚至出现了,一些边军成建制的逃到帝国这边来,八万边军就没有满编过,一补充过来,没有多久又跑了。 偏偏大明又不能处罚逃兵家属。 逼不得已,给边军提了薪酬待遇,才压制住这股势头。 之后,只要出现大规模逃兵,大明就知道肯定是主官之中有人贪腐,弄得很多明军军官都不太愿意去北方边境,当然去养老还是可以的。 从神历四年十月份开始,大明北方边境就正式进入了名存实亡的状态。 有将无兵,军官多过士兵,又没有战可以打,朱翊钧也很干脆,直接裁了原来九边的编制,改成甘肃镇、固原镇、延安镇、太原镇、保定镇、密云镇六镇。 并精挑细选,裁弱存强,建立了北方新军,每一军镇三万士兵,加上北平城的五万士兵。 大明北方原来超过一百万的明军编制,缩减到二十三万。 看起来是像是变少了,实际上北方明军的战斗力不降反升,仿造帝国黑火步枪的疾风铳,加上从帝国购买的黑火步枪,以及重新改革的军制和薪酬制度,让北方大明新军战斗力直线飙升。 之后大明在对付青海慕古时,就验证了这一点。 一千明军中有五百火枪兵,就可以击溃五六千的慕古骑兵。 事实上万历这一次可以成功改革北方明军,还是借了帝国的手,如果帝国不把九边抽空,万历就不可能改革成功。 正所谓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