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一分耕耘一毛收获 (第1/2页)
两个小时后,李朗扛着一具简易烧烤架走出了那店铺。 他弄的是能拆卸的那种,拆好放到车后座上,李朗骑着车向租好的地方而去。 “小李啊,这是啥?” 刚回去,李朗迎面就遇到了门口乘凉的房东。 房东是个老太太,六十多岁的模样,看起来就很和蔼的人。她似乎就一个女儿,女儿嫁人后就剩她一个人住在这老宅,平时依着房租过活。 “烤炉子!准备摆个小摊。”李朗笑着答道。 “有事吱一声啊!”老太太摇着蒲扇,一笑露出了满嘴的假牙。 “知道了。” 把烧烤架放到自己屋里,李朗又出门了。 做烧烤,除了烧烤架,当然还有木炭、香料、酱料,食材。 一直转了小半天,满头大汗的李朗才终于置备齐了东西。只是那木炭却只有木头,没有炭,李朗只能借了房东家的厨房自己烧。 李朗自然是不会烧炭的。那就只能试呗!一会火烧过了,一会又没烧透,反正全是毛病。奋力的拉着风箱,他的眼睛被浓烟熏的生疼,泪流不止。没一会,厨房就跟扔了无数烟雾弹加燃烧弹似的,又熏又呛还死热! 没法活了! 李朗逃也似的冲出了厨房。 坐在门口,看着浓烟滚滚的厨房,他心中满是惆怅,烧地锅的手艺全丢了啊! “哎呀,这是咋弄的?”老太太也被这浓烟吓了一跳。 “我不咋会烧地锅,全是烟。”李朗低着脑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农家子弟不会烧锅,这就跟农民不会种地一样,是要让人笑话的。 “学生娃吧?呵呵,看着就细皮嫩rou的。”老太太走过来,枯皱的手拍了拍李朗脑袋。 “过来,俺教你。” 老太太出马,一个顶李朗俩。很快的,厨房里的浓烟就被降服了,直看的李朗啧啧称奇。 掌握了诀窍,李朗连忙让老太太出了屋。没有烟,但热啊!可不敢让她再待,一会再热出毛病来。 就这样,浑身汗透的一直忙到傍晚,李朗差点没热死在厨房里,这才总算弄好了材料。 闻了闻满身的汗味,他干脆提了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凉快。洗澡连着洗衣服,齐了。 匆匆吃了点饭,把东西全绑在自行车后座上,穿着还在滴水的衣服,李朗就出了门。 脚下的脚蹬飞快的蹬着,风吹在他身上,带走了水蒸气的同时,也带走了热量。 这年头,县城跟二十年后的镇子差不多,最多是大了几号而已。全县的高楼就那几座,到处是低矮的平房或者老旧的楼房。全国热闹的经济大发展还远没有影响到这里,放眼望去,处处充满着老旧与无聊的慢节奏。不过,正因为慢,所以这里的下岗潮同样没有大城市那样迅猛,他们县的几家厂子还在营业,县城人民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李朗正在寻找摆摊的位置。 要做买卖,当然要挑有钱的消费者。全县哪个群体最有钱?当然是工厂职工了!虽然他们的悠闲生活没几年了,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消费能力还可以。最重要的是,这是比较舍得花钱的群体。可不像农民,几毛钱都恨不得扯开了花呢。 在一处小广场上,当衣服干了的时候,李朗也停了下来。 这小广场附近就有几家厂子,有纺织厂,还有农具加工厂,往大了说,这就是他们县的工业区,依附着的还有医院、学校、储蓄所等等。而这里聚居的也多是工厂职工跟依附于工厂的服务业、事业单位职工,搁前些年,全是拿铁饭碗的那种。 小广场是居民乘凉的地方。在这个三天就能停一天电的年D县城居民们同样既没有空调,又少有电视,晚上无聊那就只能出来了,聊天打牌都是乐事。 广场上有灯光,是从不远处的织布厂打来的,倒省了李朗的事。选了个地方,他很快卸下东西,摆好了架势。 “瞧一瞧,看一看啦!吃烧烤喽!还有啤酒,便宜卖啦!” 喊着乱七八糟的口号,这一刻,李朗无意中开创了他们县的历史——全县第一个烧烤摊。以后真追溯起来,别人少不得喊他一句“*县烧烤之父”的尊称。 广场上还有别的小摊,不过都是些小玩意,或者雪糕冰棒的,像李朗这样直接大张旗鼓的卖吃食,还是头一个。 李朗喊了两声,没人过来。这会正热的人发慌,谁也不愿意走两步路来看看。 他也不气馁,拿出准备好的食材,炭火点起来,直接架到烧烤架上就烤了起来。 夜色慢慢的加重了,广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多起来。这附近种了不少树,招风效果相当不错,微风从田野上一直贯通到这,吹在身上实在惬意。 广场上的石条长凳上,一个躺着打盹的青年突然坐了起来。 嗅了嗅空气,很快,他的视线落到了不远处的摊位上。 捡起旁边的背心,搭在身上,青年拖着凉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