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九章 形如头颅的星系 (第1/2页)
刘羲来到天文观测室,这里的科研人员纷纷与他打招呼,态度热情,丝毫不因他年纪幼小而有所轻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潜力得到了科研室的领导的肯定与青睐,还因为他不久前帮助天文科研部切实地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凭实力征服了众人。 因为地球一直处于流浪之中,以前传统技术所研发的卫星都无法使用了。 新的卫星必须保持着与地球相同的运行轨迹,这里面涉及到了许多的技术难题。 但是没有卫星的探路也是不行的,否则很可能就会在地球的运行轨迹上与其他的星球、陨石相撞。 千年以来,经过一代代科学家的研究改造,如今的卫星技术比之以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这些卫星还是有许多的缺点。 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使用寿命不足,用不了几年,这些卫星就会与地球脱离联系。 因为这些卫星要保持与地球一致的运行轨迹,就需要庞大的运算技术支撑,同时对卫星的材料、驱动能量等等,都有极大的要求。 如今的人类,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十分匮乏。 特别是高科技材料以及驱动能量,十分稀缺。 每隔数年就要更换一批卫星,这对人类政府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而刘羲正是改良了卫星的能源技术以及数据运算技术,令其精准性与使用寿命都大大地增强了。 所以别看他年纪很小,加入天文部的时间也很短,但是地位却不低。 来到天文观测室,科室主任郑教授道:“这是上个月发送的一批新型卫星,目前已经飞出了太阳系,正处于跟毗邻星系的间隙虚无空间之中。” 天文观测室的屏幕上面一片漆黑,正是卫星反馈的画面。 人类用了一千年,终于走出了太阳系。 根据推算,在太阳系与毗邻的新太阳系之间,还有很大的虚无区。 所谓虚无区就是没有星球,没有陨石,没有宇宙尘埃,一片的虚无之地。 当然这些只是人类根据已知的知识所做的推演,但是实际上人们对于宇宙,对于太阳系之外,了解是非常非常少的。 究竟会遇到什么突发的未知情况,谁也无法预测到。 比如就在此时,卫星传播的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亮点,一闪而逝。 但是这个突发状况立刻被监测了出来。 哗啦啦,整个观测室的人都激动起来。 这个亮点虽然极其微小,但是那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的缘故。 它应该是一个新的恒星系。 新的星系似乎已经出现了,似乎距离地球如今的位置不是很远。 这与原本推算的新恒星系位置根本不同,而且也不在地球的运行轨迹上面。 按照原本的计划,到达新家园至少还要一千五百多年。 但是若调整地球的运行轨迹,向着这个新出现的恒星系赶去,也许几十年,也许几百年,地球就能到达那附近。 这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才能确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用的时间比原本的计划要少许多年。 年纪较青的张教授激动叫道:“调整地球的运行轨迹,必须调整,向着新的恒星系出发!” 白发苍苍的郑主任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喃喃道:“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竟然能够看到新恒星系的出现,这可是人类多少代人的希望啊!” 他们立刻通报给了人类政府以及科技总院,这些人类的精英分子们都沸腾了起来。 对于一千年前的地表生活时代,人类充满了无穷美好的想象与神往。 如今,或许有可能就在他们这一代,或是下一两代之中完成心愿,他们怎么能不激动? 当然也有人对于这新出现的恒星系充满了疑虑,因为并非所有的恒星系都适合人类生存。 有的恒星,燃烧的物质与太阳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 这些能量未必适合于人类,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危害。 若是这新的星系不适合于人类生存,那么要离开就难了。 地球这一千年的流浪,所需要的驱动能量十分庞大。 而这些能量也是来源于地球本身。 所以地球的质量是在不断地减少的。 一旦新恒星系不适合人类生存,想要离开,有需要极大的驱动能量。 地球甚至可能因此而瓦解。 更别说进入新恒星系后的种种辐射危险了。 不过人类高层商议之后,还是决定调整地球运行轨迹。 因为这新恒星系可能有危险,但是原本计划中的落脚点就没有危险了吗? 其实危机是均等的。 既然如此,何不就近原则,寻找更近的恒星系落脚呢? 谁知道这以后的一千五百多年流浪的路上,会不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危险? 很快,科学家对这张卫星图片进行了分析。 但是即使以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分析出来这星系的具体形态与坐标位置。 于是,新一批的卫星被大量地投放了出去,放出更远的位置去探测那一闪而逝的新恒星系。 同时,人类最顶级的一批科学家组成的科研组,对着目前的天文观测系统进行升级,争取将情况探查得更为清晰。 只是技术的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极大的跃迁。 这令众人感到非常遗憾与失望。 若是能够在还没有抵达新恒星系之前,能够对这新恒星系进行具体的观测就好了。 一年后,刘羲再建功勋,他对目前的生物芯片技术进行了升级,令其运算能力大大增强。 这样一来,观测屏幕上面的图片缩放范围,就能在以往的程度上更加增强了上亿倍。 也就是说,原先在观测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图片,可以比以往的缩小放大范围增强了上亿倍。 这样一来,卫星的监测范围也算是扩大了上亿倍。 因此,刘羲被特批进入了这个最顶级的专家小组,标志着他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顶级科学家。 又过去两年,刘羲以无可争议的科研实力以及诸多发明贡献,成为了天文观测室的负责人。 “老大,出现了!编号BXXL290153号卫星传回了新恒星系的图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