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群虫无首  (第1/1页)
    这会儿的手表就像刚出智能手机那会儿的苹果手机一样。    谁要是戴上了手表,就表示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甚至比苹果手机更贵重。    学徒工每个月工资才20元。    而一个最便宜的手表,比如上塰手表都要将近200元。    其它进口手表一律200元以上,稍微像点样都三四百元。    像劳力士都千元左右。    可上塰手表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要凭票。    听到崔新惊呼,大家纷纷凑过来。    “哎呀,真的哦,建国有两下子。”    “这是什么手表啊?”    “上塰牌吧,”蓝军在一旁撇嘴。    可等他看了童建国手腕一眼,顿时说不出话了。    “不对,好像是大罗马。”    “你就知道大罗马。”    “应该是英纳格吧。”    “好像是劳力士!”    崔新认出来了。    “蓝公子这个是什么牌子?”    “欧米伽吧。”    “不知道哪个更贵……”    “这劳力士我在上塰见过,应该得1000多。”    “我去!真假的?”    “1000元搞不好都打不住。”    “建国这么有钱啊,真人不露相啊你!”    “一定是建国爷爷留下的……”    “哎,凤凰落毛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齐,人家凤还是凤,咱们鸡还是鸡……”    “哈哈哈哈!”    赵君也在一旁小声嗔怪:“买手表了也不跟我说声。”    “嘿嘿,刚买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建国家底儿厚,是不着急找工作。”    “是啊,挑着好点的找吧。”    同学们正说笑着,其他同学也纷纷到了。    80多个同学到了有一半多,相当不错了。    这40多个同学中,已经成家的不到一半。    为人父母的也只有七八个。    为了早日回城,大家都压制了自己这方面的想法。    说来奇怪,80多个同学有男有女。    虽然是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但都是一个城市的,可一对成的都没有。    “好了!时间到了,今天估计就这么多人了。咱们昭乌达盟同学会正式开始!”    这次活动担任主持的是崔新。    崔新是全班这次考上大学的六位同学中的一位。    以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考进辽大。    但他的志向是播音主持,一般大学没这种课程。    万般无奈,他最后选择了燕京的一个奇怪的大学,叫什么七二一大学。    大家都替他惋惜。    只有童建国替他高兴。    丫真是捡大便宜了。    这七二一大学就是传媒大学前身。    眼下,它是一所大专跟一家电视机厂合办的大学,实在有点不像样子。    跟崔新一起主持的是赵君。    因为她是部队大院的孩子,口音比较标准。    赵君接过话筒:“其实,这次聚会主要目的是给崔新他们几个饯行。”    崔新摆摆手:“唉,只是个由头。”    崔新和其他五名同学考上了大学,春节过后就将上学去了。    本来,赵君和崔新对上大学的事儿都小心翼翼,怕影响到童建国他们几个落榜生的心情。    但刚才看童建国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们也就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大家一起鼓掌祝贺崔新他们几个。    崔新谦和了几句说:“在给我们几个饯行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缅怀那些永远留在昭乌达盟的同学们。”    “是啊!那些同学们!”    “陈燕、丁思甜、周伟波、孙强……”    不用看名单,同学们就能清晰地念出那些牺牲的同学。    一边念叨着,很多人一边热泪盈眶。    王凯旋甚至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大家都知道他暗恋丁思甜。    可直到丁思甜牺牲,他也没能表白。    大家缅怀了一阵子,李桂兰在一旁叹息:“其实,我们也算是永远留在了昭乌达盟。”    “是啊。”    其他人也跟着叹息。    李桂兰他们四个人当年觉得回城无望了,都嫁娶在昭乌达盟当地了。    这次,只有李桂兰能回来参加同学会。    因为她结婚早,孩子也大了。    最冤的是一个叫刘娜的同学。    刚嫁给当地一个鳏夫不到半年,就开始有回城指标了。    见大家都在同情自己、关心自己,李桂兰笑笑:“其实还好了,好歹也全须全尾嘛。”    “哈哈,是啊。”    只有一条腿的周庆祥在一旁苦笑说。    少了条胳膊的徐伟也跟着苦笑。    他们两个一个是为了保护生产队的羊羔冻伤截肢。    另一个是为了抢救生产队的一根木头失去了一条腿。    他们这种还算好的,起码还能自己过来参加同学会。    其他几个落下残疾的同学连自理都困难。    高岩说:“小徐,祥子,你们日子还过得去吗?”    周庆祥叹口气:“还行吧,起码我们都有工作。”    徐伟说:“是啊,李华盛、宋继军他们才真叫困难。”    “听说李华盛瘫在炕上,拉屎拉尿都得人侍候。他有个弟弟还是meimei的还是小儿麻痹症。”    “这也太困难了,政府那点补助也不够啊。”    “宋继军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能正常上班,但挣得那点钱不够吃药的……”    大家正叹息着。    突然有人小声嘟哝一句:“都好不到哪去,咱班还有好多同学没工作呢。”    “是啊!”    同学们又暂时沉默了。    崔新突然想起什么:“要不咱们有工作的同学凑点钱,挑最困难的同学定期接济一下。”    众人纷纷响应:“好主意!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赵君也说:“嗯,我先来,大家都各尽所能,不要勉强。”    赵君和崔新各自捐了50元。    蓝军磨磨蹭蹭捐了20元。    其他同学一般都五六块钱。    十几块都算多的。    因为就算有工作,好多同学眼下还是学徒工呢,每个月20来块钱。    全捐出来不用吃饭了。    童建国一伸手就掏出10张大团结。    把大家都惊到了。    崔新直摆手:“别啊,建国,你还没工作呢。”    “唉,工作算个啥,拿着,先拿着吧。”    其他同学赞叹不已:“建国真仗义啊!自己没工作还捐这么多钱。”    “唉,架不住人家底儿殷实。”    “再殷实那也是人祖上积德攒下来的。”    大家赞叹着,有人忍不住提议:“咱班这么多没工作的,谁有本事组织起来,开一个小集体厂子也行啊。”    “是啊,街道会大力支持的。”    “可谁来挑这个头儿啊?”    童建国不由得心头一动:这买卖可以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