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助饷 (第2/2页)
,就暂且失陪了."赵有恒微微咳嗽了一身,身体有点摇晃,一边察言观色的老管家哪能不知道意思,赶紧上前扶住. 赵有恒退场了,偌大的婚宴现场静声一片. "若诸位能解此困局,本宪与巡抚大人当上报朝廷.不吝嘉赏……" 赵有恒是广东巡抚,封疆大吏的官面子不能不值钱,说话只能点到即止,自然不能在这种事上说太多,接下来的事就全落到了沈廷扬身上.见大部分人都一副心不在焉,沈廷扬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站起来. "报效朝廷,助饷募军,乃我等两广士绅本分啊,谁敢沽名钓誉贪图朝廷嘉赏老夫愿献白银一千五百两.为巡抚大人和兵宪大人分忧!"一个富商站了起来,说得慷慨陈词. "保家安民,我等岂能坐视旁观小人没多少银子,就捐粮两千石了!"又一个粮商站了起来.更是一本正经. 沈廷扬见终于有人站出来表态,赶紧指示身边的小文吏摊开笔墨记录. 来巡抚衙门赴宴,再怎么有些面子还是要给的吧.有了一个人,就有更多起身.你一句,我一言,各种杂七杂八的捐助如流水般出来. 报一个.就走一个,等到最终人走茶凉之时,小文吏笔下的纸也不过写了两张.而且报捐的人似乎都心灵相通一样,无论钱粮布帛,每一家的捐助都没有超过两千两白银的.一路记下来,白银凑了不过一万多两,谷米三万多石,其他杂物若干,缺口还差了好大一截. 当沈廷扬最后一次捧起捐册的时候,宴会场就只剩下了刘耀禹和赵明川两个客人,两人从一开始就一语不发,只是冷冷地看着一个个客人装模作样的退场. "沈大人,捐饷助军一事,待我和姐夫面叙之后,再作答复可好"见沈廷扬神情落寞,刘耀禹赶紧站了起来,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 "助军捐饷一事,并非强求摊派,刘大掌柜不必如此." 沈廷扬已经没了心情,只是闷闷不乐地扬扬手,带着自己的下属默然退场.
"思成兄,你看如何是好……可否现在去见见姐夫,再打听下详情"刘耀禹见自家姐夫的同僚如此,也有点无可奈何. "朝廷摊粮派饷,士绅闭目推诿,此历朝历代国难之相啊……" 没有直接回答好友,赵明川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嘀咕着. …… 2月12日,赵明川和刘耀禹还在广州未归,而琼州城内最大的南海酒楼内则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大会,到场的基本全是南海商号的大小股东. 南海酒楼属于南海商号的产业,也是整个琼州最上档次的餐饮店,此时又临近农历新年,忙了一年趁此机会在南海酒楼内庆祝收获或答谢同行的富商酒宴是络绎不绝.但今天,南海酒楼谢绝了一切酒会订餐,宽敞的一楼主厅全作为了股东大会的会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广东巡抚赵有恒和琼州兵备道兼知府沈廷扬在琼州发起了"捐饷助军",早两天就传遍了琼州的大街小巷,并有朝民间继续发散的趋势.对于沈廷扬出面组织地方乡绅捐钱,除了定安王家慷慨大方之外,琼州官绅心里也大多习惯性的产生了强烈抵触. "诸位,兵宪大人月前与在下闲会,谈及开春之后琼州新营募编一事.不知各位有何看法"虽然已经和定安王家有了统一认识,但代替刘耀禹主持股东大会的定安黄家当家人,依然本着"民主"原则向在场的所有大小股东征求意见. "别提琼州新营,眼下仅是琼州各处卫所,兵马粮秣就历年积欠甚多,朝廷尚且难以支给,我等乡民就更无能为力了.不过沈大人乃琼地父母官,这面子还是要给的."第一个站起来发表意见的是位儋州煤商,在南海矿务里可是占了不小的股份. "那多少才算是,黄员外尽管直言……" 一个小股东很会察言观色,知道没在场的刘耀禹肯定早就和南海商号的两家最大股东王家和黄家有了预案,也没打算此时唱反调,只是不清楚其中的深浅. "此次捐饷,有两法可行.其一,诸位以自家为名,各自单捐;其二,后日南海商号年利分红,可减下三成,一并署名捐上."黄员外见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于是提出了自己思索已久的方.案. 今年南海商号的纯利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可分配的年终红利高达六十万两白银,分配下来,多得能拿到三万两,少得也有几千两.如果是三成捐掉,那类似定安王家这样的大股东,恐怕就要一次性少拿上万两. 大股东自然是喜欢以自家名义单捐,数目好控制住,多少都算自己的好名声.而小股东肯定会选择南海商号年利分红来统捐,自己混在里面能少出一些. "黄员外,琼州本地父老均有拳拳报国之心,强行扣捐三成红利并非善事.以老夫之见,就两法同行,各家自行定数为主,南海商号再分出一成年利,分册送去.将来若是上报朝廷,也让人易看一些.呵呵,这次就让那些广州府士绅知道,我琼州商民护国报国之心!"王家当家老人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了,但依然面色红润地坐在最显眼的一张太师椅上摇头晃脑. "王老大人所言即是,那我等就如此cao办,后日分红账册将另行拟定." 有了王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几个股份比例比较高的大户也纷纷应和.小股东见减少了捐助比例,也乐得高兴. 从捐助的总量上看,这里加起来肯定会比广州士绅要多出一截,但和广州士绅那种抠门形象相比,在场的琼州士绅的态度也差不了多少. 黄员外也不打算过多纠结,当即遵从了和王家私下达成的协议,把琼州士绅捐饷的事一锤子定音.至于选谁家的子弟入琼州新营当官,就看到时候各家捐了多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