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一十八章 银鱼 (第2/2页)
旁人送的,恐怕齐太后当场就要发怒。 这《礼记》主要写的是前朝礼制,虽说其中有一小部分已经跟如今大梁的礼制稍有不通,但这仍是一本经典。 不论是寒门学子还是太子皇亲,这《礼记》都是他们必读之物。 因此,若是向齐太后这等身份的人献上《礼记》这样的书,必然会被旁人觉得,这献书之人是觉得此人乃是无礼之人,所以才会这么做。 不过,不论是齐太后还是在这朝堂上的其他官员都知道,宇文德荣为人沉稳,朝中上下都对他十分尊敬。 因此,就算见到他将这本《礼记》送给了齐太后,也料想他必有深意。 而齐太后在拿到这本《礼记》,其实多少还是有些尴尬。 不过,一想到这宇文德荣的为人,她在谢过之后,倒是也没有多言,而是直接打开了一页。 而在看过里面之后,齐太后却是也露出了笑容。 原来,在里面写着“赠常山王”。 显然,宇文德荣的这本《礼记》并不是送给齐太后的,而是送给李承的。 而且,在这本《礼记》之中,里面的每一篇后面,都有宇文德荣的亲笔注释。 因此,齐太后见了也十分欣喜。 因为在她看来,这似乎只有门生才会有这样的待遇。 因此,齐太后很快就将书合上,再次谢过了宇文德荣。 至于李文栋,他送的是一颗夜明珠。 这颗夜明珠足有鸡蛋那么大,颇为难得。 这个献寿礼的过程足足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 眼看着这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已经献了寿礼,这时候,却是有不少官员看向了陈安晏。 因为从上朝到现在,陈安晏都是一人站在了角落。 而对于这些朝臣们来说,他们也想知道陈安晏给齐太后准备了什么寿礼。 其实,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却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在如今的大梁,在这些上朝的官员之中,除了御史以及给事中之外,其他几乎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 而这次进献寿礼的,几乎都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 至于剩下的那些品级不高的官员,他们要么是作诗一首,要么是送的其他的寻常之物。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在这京都繁华之地,他们的俸银除了日常的花销之外,每年能剩下的并不多。 至于陈安晏,他只是一个九品官,在这朝堂之上他的俸银最少,一年只有区区三十几两而已。 所以,让他送寿礼,多少有些不太合适。 可是,这朝堂上的官员似乎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虽说陈安晏现在只是一个区区九品官,但他们已经将陈安晏放到了跟他们相同的位置。 所以,在他们看来,今日陈安晏必然也得准备寿礼。 这时候,陈安晏终于来到了中间。 只见他先是向齐太后行了礼,说了几句贺词。 而此刻,所有人都看向了陈安晏,似乎对于陈安晏准备了什么贺礼,感到十分好奇。 就在这个时候,陈安晏却是轻咳了两声之后,朝着李彧身旁的高公公点了点头。 高公公见了,立刻高声喊道:“陈大人进献贺礼!” 不一会儿,便有两个太监各拎了一个木桶来到了大殿上。 虽说这个时候已经是六月,但在木桶旁边的几个大臣却是明显的感觉到了一阵寒意。 这时候,齐太后也笑着问道:“不知陈大人献的是……” 陈安晏这时候才高声说道:“回太后,臣献的是太湖白鱼!” 听到陈安晏的回答,这大殿上的大臣们却是小声议论了起来,就连齐太后看起来似乎也有些意外。 因为陈安晏所献之物,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其实,在过去这些年过生辰的时候,的确也有王公大臣送过货物,可无非也就是会说话的鹦鹉,或是猴子之类的,而送鱼还是第一次。 其实,在前朝的时候,这太湖白鱼还是贡品。 寻常百姓想要吃这太湖白鱼,也颇为不易。 也就是在大梁建朝之后,才取消了。 若非如此,太白居还无法以太湖三白作为太白居的招牌。 不过,这银鱼rou质鲜嫩,但是运输不易,所以在京城也算是稀罕物。 虽说在这几十年里,大梁的交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这银鱼太过娇贵,就算是储存于水中运到京城,恐怕最多也只能剩下十之二三而已。 因此,就算是宫里,也无法常常吃到这银鱼。 其实在大梁,不少湖里都有银鱼,其中以太湖、西湖和马湖为主。 而这其中又以太湖三白之一的太湖银鱼最为出名。 而不论是从太湖、西湖或是马湖,想要将银鱼运到京城都不容易。 这也导致了陈安晏在京城想要吃一顿银鱼,都觉得有些奢侈。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京城馆子里的银鱼跟太白居的银鱼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京城的银鱼虽说也还算鲜嫩,但陈安晏吃起来却总是觉得软趴趴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