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二章 字帖 (第1/2页)
所以这樊光浩又指着陈安晏,喊了一声:“抓住这个小子!” 这时候,在这公堂上却是出现了一副奇怪的景象。大风小说 尽管此刻公堂上有差不多二十个官差,但大部分都朝着陈安晏冲去,剩下几人也是朝着李琳和薛启堂冲去。 显然,他们早就已经见识到了马飞跟另外一个侍卫的厉害,没有一个愿意去跟这两人动手。 可是,就在这樊光浩话音刚落的时候,陈安晏却是已经闪身来到了樊光浩身旁。 尽管他手中并无兵刃,但包括樊光浩在内,在这堂上所有人都已经吓得不敢动了。 特别是那樊光浩,其实这时候他想要立刻跑开,但也不知道是他身为一县之尊的尊严,还是担心若是自己跑的话,陈安晏会对他出手。 此刻的他,却是有些结结巴巴的说道:“你……你想要做什么?” 显然,陈安晏的身手,似乎远远出乎了他的意料。 而堂下的这些官差此刻一个个也不知所措地交流着眼神。 这时候,公堂门口的百姓似乎是担心会有池鱼之殃,也都退开了一些。 而且,突然发生这样的事,一个个都闭上了嘴,不敢发出声音。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再次传来了马蹄声。 因为这时候这里十分安静,所以这马蹄声清清楚楚地传到了公堂上。 相比陈安晏的淡定,那樊光浩却是再次紧张了起来。 对他来说,自然是希望能有官兵随着自己的手下一起进城。 相比之下,那些官兵可是要比衙门的官差厉害多了。 按照樊光浩的想法,若是能有二三十个官兵,恐怕也不会变成现在的局面。 此刻尽管陈安晏的手中并无兵刃,但他也知道,从陈安晏刚才的身手来看,这个少年想要取自己的性命,恐怕也并非难事。 所以,此刻就算是有官兵跟着前来,樊光浩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担心。 可是很快,樊光浩却是又失望了。 尽管这次的马蹄声不止一个,但显然这次回来的都是衙门的官差。 因为刚才那个官差是带了几个手下一同前去的,所以回来的时候才会有几个马蹄声。 看起来,此人依旧没能将那些官兵请来。 而且,看此人的脸色看起来也有些不太好看。 就在这个官差再次来到公堂上的时候,这里的景象却是让他吓了一跳。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才离开一会儿,知县大人就已经落到了陈安晏他们的手里。 只见他连忙带着那几个手下冲到了堂上,朝着陈安晏喝道:“你们想要做什么?难不成你们真的想要造反不成?” 眼看陈安晏一脸淡定,此人又接着说道:“城外的绿营军马上就要进城了,你们还不束手就擒!” 听到此人这么说,那樊光浩倒是脸上一喜。 在他看来,只要那些绿营军进城,那陈安晏他们必定插翅难飞。 不过,陈安晏却是笑着说道:“我敢保证,跟之前那次一样,你刚才去搬救兵,依旧吃了一个闭门羹!” 陈安晏在说到此处的时候,稍稍顿了顿之后又接着说道:“别说是那位把总,恐怕连百长你都见不到!” 听到陈安晏这么说,所有人都是一惊。 那个官差惊的是陈安晏说得不错。 尽管这次他带着手下以及樊光浩写的纸条前去搬救兵。 可就跟陈安晏说的那样,除了守在外面的官兵之外,根本就没人出来见自己。 就算自己拿出了樊光浩所写的纸条,那里的官兵却根本不理会。 此人见状还不死心,还想要硬闯,却是被那里的官兵直接赶了出来。 而且,他们还放下话来,若是他再敢无礼,他们就要动手了。 见到这些人竟然如此不讲情面,这个官差也只能再次带着手下退了回来。 而他刚才故意那么说,无非是想要将陈安晏吓退而已。 却没想到,他这么说非但没能将陈安晏吓退,却是被陈安晏直接道出了实情。 因此,他这时候却是有些结结巴巴的说道:“你……你是怎么知道的?” 见到此人如此,陈安晏却是再次大笑了起来。 而樊光浩却是脸色铁青,只见他冷“哼”了一声,说道:“你到底想怎么样?” 陈安晏却只是淡淡说道:“我见大人不会审案,想教教你这案子该怎么审!” 樊光浩听了却是怒道:“你大胆!本官可是朝廷命官!” 陈安晏这时候却是冷笑着说道:“大梁有你这样颠倒黑白的官员,难怪国力日微!” 樊光浩似乎也意识到陈安晏的谈吐不凡,却是皱着眉说道:“你究竟是什么人?” 陈安晏却是一脸淡定的说道:“大人之前不是已经看过我们的路引了吗?我们只是苏州的商人而已!”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樊光浩却是已经开始怀疑起陈安晏他们的身份了。 因为对于大部分商人来说,除非他们有很硬的后台,否则的话,他们根本不敢跟地方官府作对。 尽管相比其他买卖来说,绸缎庄也算是大买卖了。 因为自古以来就只有达官显贵才穿得起绸缎。 其实,在不少朝代,朝廷不许经商之人身着绸缎,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不过,实际上朝廷对此并无深究之意。 因此,各地大部分富甲一方的商人还是会穿用绸缎做的衣服。 而在到了十三年前的那次战乱之后,大梁朝廷为了刺激赋税,还支持商人购买绸缎。 但不管怎么样,商人终究只是商人。 若是没有强硬的后台,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银子,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也能让他们家破人亡。 在前朝的时候,当时的皇上特别喜欢一位大家的字帖,所以下了圣旨,只要有人愿意献上这位大家的字帖,他便会给重金赏赐。 其实,若是换做了其他东西,皇上下这样的圣旨的话,说不定会惹人非议,而且,朝中的大臣也未必会答应。 可是,据说那位大家的字帖一共就十几幅,皇上已经得到了十幅,流传在外面的最多也就几幅而已。 因此,朝中大臣也就默许了那位皇上的任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