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88、苏乙的资本 (第2/2页)
所以无论是攻还是守,在格斗中胸肌都没什么大量存在的必要,只要有一点就可以了。 甚至对普通人来说,显得很有力量的肱二头肌,在格斗中也不需要多发达。 反倒是三角肌、斜方肌和大腿肌群,比起胸肌和肱二头肌来说更重要。 现代的体育运动中,无论需要锻炼什么地方的肌rou,都有一套高效、科学的锻炼方法,用来专门训练特定的运动需求。 但在民国时候,根本没有总结出这样的方法,甚至除了少数的武学宗师,人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身体素质方面,大抵就只分强壮和瘦弱两种。 看起来很壮实的人,就应该很能打;看起来很瘦弱的人,必然是不太能打的。 某种方面来说倒也没错,但太笼统。 各门各派的国术倒是都有自己的锻炼方法,用来打熬身体,锻炼肌rou。 但这些方法效率普遍十分低下,而且很容易伤及自身。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没有专业、系统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相关锻炼器具的配合,其实这时候的武人们终其一生也不可能锻炼出自己所需要的完美的肌rou来,因为有些部位的肌rou大家根本不懂得怎么才能锻炼得恰到好处,又不会在锻炼它的同时累及其他。 就比如陈识曾说,自十四岁起,每日挥刀五百下。 这话听起来看似刻苦,其实不然。 挥刀五百下对陈识来说是极限,但如果换做苏乙,可以做到每日挥刀两千下都不成问题,而且还不会造成肌rou劳损。 这就涉及到了科学锻炼的问题,越是科学的锻炼方法,越是高效。 传统武术中,尤其是内家拳,都有“桩功”,练桩功的目的一是锻炼身体协调性,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二也是起到锻炼特定肌rou的目的。 桩功的好处是,站桩站扎实了,身心的境界都上去了,人能练到更高的境界。 坏处是效率太低,动辄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不出门”。 但如果按照综合格斗的锻炼方法来锻炼特定的肌rou,也许只有身的境界上去了,心的境界跟不上。但这么做的效率一定更高,在别人还在站桩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很能打了。 如果不在乎时间,长远来看,站桩自然更好。 但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效率和实用性来说,无疑是科学的锻炼更具优势。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苏乙在短短半年就锻炼出这一身专门为格斗而长成的肌rou,对于郑山傲和陈识来说,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如果按照正常来说,按照他们一直以来教授以及练习的办法,要达到苏乙这样的身体素质,至少得三五年才能小成。 而且一定练不到苏乙这么完美。 苏乙身上的肌rou对于郑山傲和陈识来说,多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简直是最完美,最恰到好处的艺术品。 这样的肌rou,满足了一个武人对自身身体的所有需求,绝对是任何一个武人最梦寐以求的身体。 最让郑山傲和陈识渴望的是,精准锻炼这身肌rou的方法! 这才是他们最渴求的核心! 如果能掌握这种方法…… 两个人只是想想,就激动不能自已。 “半年时间,练出这一身肌rou,你怎么做到的?”郑山傲问出了两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但苏乙却没有给他们解惑的意思。 他展示完自己的身材,立刻重新穿上了衣服。 “郑馆长,陈大哥,我还有朋友在等着我,今儿实在是不能陪两位继续聊天了。”苏乙不紧不慢笑道,“改天若是得暇,再陪您二位聊个够。” 说罢,他向二人一拱手,重新打开露台的门,匆匆而去。 郑山傲和陈识都没有阻拦,两人出神看着苏乙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语。 半响陈识才道:“郑馆长,你觉得这位小耿怎么样?” “好看。”郑山傲面色凝重道,“但也可怕!最可怕的教他拳的那位灯塔拳师,洋人显然已经掌握了比我们更先进的、更有效的锻炼方法。他们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 “如果你想给后人留福泽,有一个耿良辰在手,胜过我陈识千万。”陈识这才缓缓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咏春虽是小门小派,但师门的誓约,我却不敢忘。” 郑山傲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沉吟道:“这两件事儿啊,不冲突。我的提议依然有效,给你三天时间,你好好想想吧。三天后起士林见,津门头牌西餐厅,很好打听。” 郑山傲笑着拍拍陈识的肩膀:“答应不答应,你我都有一顿饭的交情。” 说罢,转身离去。 走的时候,郑山傲径直出门,看都没看苏乙这边一眼,仿佛根本不认得这个人一样。 苏乙对刘海清道:“刘大哥,节目演完了,不如我们去一楼吃饭?” “你的场,听你的。”刘海清笑呵呵起身,跟随苏乙下楼。 苏乙叫来侍应生,让他把红酒小食都帮着挪下去,两人在一楼找了个僻静的卡座坐下来。 等陈识从露台出来的时候,看不到苏乙的人,以为他走了,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他之前倒也不是利用苏乙,他是真想结交苏乙这个人。 不过好在知道了根底,真想找,也不算难。 吃饭时,苏乙和刘海清都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谈古畅今,说了很多话,但大都是闲聊吹牛,无甚实际意义。 但两人都是聪明人,都感觉到了对方对自己的观察、试探和主动了解、亲近之意。 酒足饭饱,苏乙把嘴一抹,脸色微微严肃。 对面的刘海清立刻心中一紧。 他知道,苏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现在就要见分晓了。 “打发了王家三兄弟,我跟李玉坤李大把头谈了谈关于丁字沽和白河两处码头脚行的买卖。”苏乙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道,“我虽是脚行出身,但当大把头却是头一遭,无甚经验,于是我说服李大把头留下来帮我,我给他两成干股。刘大哥,你觉得我这笔买卖,谈得怎么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