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师出高徒 (第2/2页)
,又朝赵鼎和张浚施礼问候,“赵相公、张相公。” 赵鼎和张浚提了提沾在圆凳上的屁股,颔首致意。 “爱卿坐下说话。” “微臣谢陛下赐座。” 君臣四人坐定,微微沉寂了一会儿,赵构便面带欣慰地说道:“爱卿这几年在福州干得很不错,朕心甚慰” “陛下圣德,教化四海,微臣怎敢居功。” “爱卿莫要自谦,福州土寇长期难平,爱卿上任短短数载就能克此顽疾,足以证明爱卿之干才。” “微臣惶恐。” “温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诚不虚也。”赵构感慨道:“爱卿不仅干才难得,更是名师出高徒啊。” “陛下。” 一听赵构提到叶治,薛弼急忙拜倒在地,惶恐道:“微臣教导无方,陛下恕罪。” 薛弼的反应让赵构有点尴尬,中国语言的精妙就在于同一句话你可以正着听,也可以反着听,同样的字,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薛弼显然是会错了意,以为赵构明褒暗贬在讥讽。 不过也怪不得薛弼太敏感,因为赵构和叶治的不协,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爱卿快快请起,朕非是责怪之意。” 赵构特意解释道:“朕和叶治以前是有误会,那都是万俟卨之流从中作祟,如今已冰释前嫌。” “叶治确实是天纵英才,”赵构叹道:“短短数年,便收复两河中原、殄灭仇敌,迎回渊圣、一雪国耻,为国家社稷建立不世功勋,朕心甚慰。此番召爱卿回朝,朕是有重任相托。” “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以报圣恩。” 赵构满意地点了点头,勉慰道:“朕素知爱卿忠义许国,勤于王事,此次朕交托之事,是与叶治有关。” 薛弼闻言,心中微微一愕,恭声道:“请陛下赐示。” “叶治对国家社稷有泼天浴日之功,朕思虑再三,决意许叶治分国自立。” “啊!这,这……” 分国自立? 薛弼真的懵头了。 自己的学生,当年的小屁孩是…是要当皇帝? 薛弼惊骇莫名,不可思议地看着赵构。 赵构脸色微白,继续镇定地说道:“朕意已决,非如此,难以酬叶治之功。此次要辛劳爱卿前往京兆走一遭,具体事宜,就由赵相和张相跟爱卿细说。” …… 出了御书房,薛弼跟着赵鼎和张浚直接去了政事堂。 赵构虽然敞开天窗说了亮话,但很多话还得借赵鼎和张浚的嘴巴去说。 皇帝老子制不住臣子,居然要用帝位去笼络,而且还得偷偷摸摸。 丢份! 赵构也怕臊得慌。 “赵相、张相,在下去京兆的具体差遣还请明示。” 进了政事堂,屁股还未坐稳,还有是有点懵头的薛弼就急切地问了起来。 “薛尚书稍安。”赵鼎笑了笑,示意薛弼坐下,“薛尚书有多久没见子威了。” “绍兴八年,我任户部郎官,那时在临安与子威悟过几面,不知不觉一转眼已七八年了。” “是啊,时光如白驹过隙。” 赵鼎唏嘘叹道:“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子威是绍兴八年十二月,当年我外放绍兴,子威专程到侯潮门送我,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直老,”赵鼎改口叫起了薛弼的表字,“子威确实很不错,重情重义有担当,你这个老师教导有方,功不可没。” “赵相,薛弼惭愧啊。” 赵鼎自然明白薛弼为何说惭愧,他笑着摆摆手道:“直老,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何愧之有啊。” 赵鼎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让薛弼感动不已。 在很多人眼里,叶治就是个乱臣贼子。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得意门生这副吊样,他这个当老师的逃不了干系。 “直老,既然关起门来,那有什么话,我就直说了。” “还请赵相明示。” “嗯,此次直老一定要为陛下分忧。” 赵鼎看了一眼薛弼,道:“陛下和子威的恩恩怨怨,想必直老也有所耳闻。此番陛下是下了大决心,圣意之隆,亘古未见。但陛下担心子威不能悉体圣意,也担心朝中藉藉,所以想了个法子。这法子行不行的通,就要看直老的了。” 赵鼎这么一说,薛弼突然觉得肩上担子有如万钧般沉重。 “直老莫忧,此番我也会一同北上,具体事宜,路上我再跟你细细分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