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隐藏着的晋党 (第1/1页)
韩爌的府上,一更刚到,三点敲响了暮鼓,若无紧急事务,禁止出行。 夜禁正式开始了。 韩爌刚刚坐在书房,就听到管家在门外轻声说道。 “老爷,张部堂和孙少卿来访。” 今日廷推发生了很多出乎人意料的事情,张问达和孙鼎相等人心里安耐不住会来找自己商讨一番,早在韩爌的预料之中。 只是没有想到他们会来的这么早。 韩爌将书桌上的文牍整理好后,说道。 “让他们直接来书房见我吧。” 不一会,张问达和孙鼎相在管家的带领下敲响了房门,得到允许后,走了进来。 在管家关好门即将离去的时候,韩爌忽然说道。 “你在外边守着,不要让任何人来打扰我等谈话。” 这已经是老规矩了,管家答应一声后,离开了。 听到管家已经走远,周围已再无其他人后,孙鼎相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韩阁老,今日为何没有让我等推举薛国用,薛大人呢?” 韩爌知道他会问出这个问题,今日廷推的时候,他们虽然听从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心中还是有许多不解。 韩爌叹了口气说道。 “陛下已对我等山西和陕西之人多了一层防范啊。” 韩爌刚说完,一向比较沉默寡言的张问达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 “陛下今日特意让韩阁老你也参与主持,就是存了敲打之意?” 看到韩爌轻轻的点了点头,张问达环顾了一圈四周,语气有些不安的说道。 “看来陛下早已知晓了我等预要推举薛大人之意,事情如此隐秘,只是不知陛下是从何而知啊!” 弄明白缘故后,孙鼎相也有些无奈和后怕,又继续问道。 “那今日韩阁老您为何又要暗中提醒我等,务必让三个人的票数相同呢?使陛下为难,这不是得罪的更彻底了吗?” 韩爌笑笑。 “尔等以为陛下被逼无奈之后才选择任用王在晋的吗?” 张问达和孙鼎相同时一惊,不解的问道。 “阁老的意思是,陛下早就想让王在晋做巡抚了?只是想要借我等的嘴首先提出来?” 韩爌喝了口茶,此时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道。 “朝中众臣都不把辽东建奴放在眼里,认为此时应该锐意进取,直捣黄龙。可是我等常常和蒙古之人打交道,难道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其实不光我等,朝中有识之士都已看出,此时根本就不是收复辽东之机。” 张问达和孙鼎相认真的听着,其实这些他们都明白。 朝中一些大臣也明白,之所以还要怂恿陛下继续进攻收复辽东,不过是为了利益罢了。 在他们看来,萨尔浒之战,朝廷之所以大败,不过是因为分兵而已,这次只要不分兵,虽然不能立刻剿灭了建奴,至少会形成对峙。 只要形成对峙,朝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输送进辽东,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大捞特劳的时候。 朝廷需要的时候,就打赢几场,做做样子。 没错,这就是典型的养寇自重。 毕竟前边李成梁已经给他们做出了示范,看看之前的辽东李家,谁不眼红。 现在虽然辽东李家已经没落了,但是再造出一个来,又有何难。 即使有一些忠贞之士,反对这样做,也会瞬间被朝臣们扣上一顶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帽子,加以弹劾。 这就是明朝士大夫们对辽东,对建奴的态度。 只是历史已经证明,几乎所有人都小看了努尔哈赤,小看了后金。 而现在,他们又小看了朱由校。 韩爌继续说道。 “你们以为陛下看不出他们的小心思吗?陛下不知道现在不是收复辽东的时机吗?不,陛下看得清清楚楚。” “而王在晋又是典型的保守派,你们说说,陛下不用他用谁?” 张问达和孙鼎相两人此时已经听明白了,对韩爌有些佩服的说道。 “所以,韩阁老暗示我等使票数相同,就是为了给陛下一个台阶,卖陛下一个人情?” 韩爌笑了笑,没有说话。 道理不言而喻,东林党和三党斗争了这么多年,朝中够资格参加廷推的大臣们,谁是东林党,谁是三党成员,已经一清二楚了。 票数几乎不会变,唯一能改变票数的只有他们这些表面看似无党无派,其实无形中是另一股力量的‘中间派’了。 乾清宫中,朱由校对着捏开的定子研究了半天,也早已发现了这一点。 韩爌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传递来的善意,朱由校感觉到了,但并不会对这股力量放松一丝一毫的警惕。 无他,因为这股力量形成的破坏力甚至比东林党更为严重。 在前世的时候,史书中描述明末朝堂的时候,一般会把他们分为这么两股力量。 一是东林党,二是齐,浙,楚三党。 但是在明朝待了这么久后,朱由校吃惊的发现,其中还隐藏着第三股力量。 以前总是听士大夫们总结,所谓的朋党不过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为了相同的目标而走在一起的一个团体。 对于这种说法,朱由校嗤之以鼻,在他看来,真正能形成一个党派的最根本因素是,他们代表了相同的利益集团。 比如三党成员,代表了传统土绅地主的利益。 比如东林党,代表了海贸走私的利益。 而隐藏着的第三股力量,就是和蒙古人走私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在朝中的代言人可以称之为晋党。 就像晋商一样,他们走的是‘不显山来不露水、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保守路线。 通过阅读先朝的大量奏疏,朱由校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 远的不说,只说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嘉靖朝的时候,冀辽总督,后又升兵部尚书的杨傅。 万历朝的时候,统辖陵西、延、宁、甘肃地区军务的王崇古。 天启朝的兵部右侍郎孙居相,巡抚保定的王元雅,在原史中巡抚辽东的薛国用,包括之前的辽东巡抚袁应泰。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山西和陕西人,而且都不同程度的掌控着边军,在边军中有着相当的威慑力。 为何山西和陕西出身的官员都会选择进入兵部做事呢,不为别的,容易保护晋商和蒙古人走私而已。 原史中的八大晋商,和建奴和蒙古人如此猖狂的走私,崇祯从始至终却没有发现,难道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人发现吗?都是傻子还是瞎子? 很显然不是,所有朝臣都选择了沉默,可见这个走私利益集团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走保守风格,关键时刻下死手,这就是这群晋党的行事风格。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边军中都还颇有威望。 朱由校发现这一点之后,简直令人心惊。 当再次发现他们还想要插手辽东的时候,朱由校这才毫不犹豫给了韩爌为首的晋党以警告。 薛国用,朱由校在纸上写下了这三个字。 这就是晋党这次廷推想要推举的人选,拿起来看了看,又扔进了火盆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