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九十四章 太子之位 (第1/2页)
在兴唐府停留几日,风雪稍停,便回到长安。 虽是寒冬,长安却热火朝天,解决了辽东,又定了漠北,大唐重拾昔日的荣光。 国家强盛,百姓就有了尊严。 李晔记得后世总有一种论调,说唐朝男子全部要上战场,天天杀来杀去,所谓盛世不过如此。 纯粹是以后世的眼光来评论这个时代。 放眼望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那个地方不打仗? 关键是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跟你和平共处? 丛林中只有野兽,如果不能成为最强大的那一只,迟早会被别人吞噬。 只有成为最强最狠的野兽,才能守护自己的领地,别人不敢侵犯。 历史上就连大宋也要压着西夏打。 满清衰弱时,连朝藓都起了侵占东北的心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春秋战国的先辈们,就看清了天下的本质。 朝中文臣们其实也早有这种论调,当年刚刚恢复汴梁,就有人提议差不多了,跟李存勖隔河相望就行了,没必要让将士与百姓再去吃这个苦。 李晔嗤之以鼻。 现在不吃这个苦,以后就要掉进苦海里。 契丹、女真、蒙古随便崛起一个,中土就是尸山血海。 失去对辽东、草原的掌控,大唐每年要花多少军费多少兵力去镇守北疆? 至少这些年,李晔看到百姓脸上的愁苦越来越少,这就足够了。 祭祀了阵亡将士之后,唐军按照惯例轮流休沐。 各军主将,只要回到长安,鱼符全都上交到枢密院,没有统兵权与指挥权。 蜀王府对女尸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连大徐妃也不能确认这是不是自己的meimei,毕竟这么多年没见了。 王家自从王建死后,在普慈的照料下,也刚刚有了起色,任何事都小心谨慎。 关键花蕊夫人又没有子嗣,要确认其身份太难了。 似乎又陷入了谜团。 不过,储君的人选要确定了,不仅朝堂上一再进谏,民间也议论纷纷。 储君的位子悬而未决,终究是个隐患。 这些年都是张承业、李巨川在后方镇着场子,一切才这么井井有条,李晔也能安心在外征战。 但他们都已经年迈,迟早有镇不住的时候,下一代的培养是必须的。 李晔先召李巨川密议。 李巨川沉思之后道:“恕臣直言,储君之事,不可再拖延,五殿下心思深远,就算花蕊活着,不过是被女色所迷,迟早也会明悟。” “如果他不明悟呢?” 李巨川幽幽看了李晔一眼,“陛下乃一代圣君,自有雷霆手段。” 这话说得有些放肆了,传出去,大有挑拨父子关系之嫌。 但他们君臣二十载,已经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李晔点点头,听其言观其行,不能因为一时揣测就一棒子把李祎打翻在地。 毕竟这次东征,李祎在新罗的手段,为大唐解决了大患,在云南的表现也极为突出。 只是封他为太子而已,又不是让位给他。 换个角度,不封李祎为太子,封谁呢? 李禔?李祐? 李禔性格问题太大,完全不像个君主,扶他上来,将来说不定就跟曹丕一样倒向世家,弄出个外戚势力。 李祐倒是朝气蓬勃,但根基太浅,而且并不擅长内斗。 打天下的时候,上下利益都是一致的,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一目了然,只需要提着刀子往外面捅就行了。 但坐天下,就没这么容易了,敌人都是隐藏着的。 所有的争斗都在台面下,那怕手中提着刀子,也不知道往哪儿捅,甚至在某些时候,手里的刀子也会不知不觉变成敌人。 李晔其实对李祐有更好的安排。 他是一个开拓者,而非守成者。 “召京中文武忠臣,商议立储之事!”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晔心中也就释然了。 其实至今为止,李祎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如果他真的走错了,能救则救,无可救药,再换一个就是,说不定到时候李祐就成长起来。 除了李祐,张清婵、张清婉姐妹也添了三个公主、两个皇子。 李晔这些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