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颗种子 (第1/2页)
,异世界征服手册 “原来的商户和居民?” 听到林立的问话,施泽鸿继续将手指移到了道路两侧,解释道: “商户直接就地安置,产权也归属于他们自己,毕竟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产业。 大多数商户还是非常满意的,因为升级后的道路比原先道路的流量大了很多,生意也自然好做了不少。 当然了。 流量一多,平日里对应的噪声也会大一些。 因此肯定有部分店家会感觉不适。 对于这部分店家和居民,我们原先的想法是直接到其他安静一些的地段。 但是后来我们忽然发现......” “发现了什么?” “......有人先一步出手了,买下了他们铺面的所有权。” 林立微微一愣,随后眨了眨眼,对此倒没太大意外: “什么人?是魏府吗? 或者是其他一些家族的人?” 赤县城除了魏家以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几家修行者家族,再低一点的富商也有一些。 这些豪族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相对平民要高,如果有眼光有魄力,提前布一些局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这些豪族,只要做的不太越线,兔子们一般不会太去管他们。 然而令林立意外的是。 施泽鸿摇了摇头,说道: “不是魏家也不是其他家族,甚至连富商都不是。 出手的人..... 是城中平民。” 林立这下是真有些愣住了: “平民?” “没错,平民。” 施泽鸿脸上浮现出一丝意外与感慨,说道: “或者准确来说,是几位平民集资的举动。 这几位平民在我们最初抵达赤县城的时候,曾经报名参加过工地的劳作,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攒下了不少的钱财。 如今随着华夏币在赤县城开始占据流通地位,那批攒钱没去超市买东西的平民就逐渐有了一些经济基础。 根据我们的观察。 目前平民和流民中有几个小团体,他们利用凑起来的钱去买了一些商铺。 似乎是准备自己来开店之类的。” 正如施泽鸿所说。 就在最近赤县城调控小组在准备安置商户的时候,忽然发现居然有七八位平民集资在一起,先他们一步买下了商铺的所有权! 后来一查才知道,这些人其实还和工地那边有一定关系。 当初兔子们刚来到赤县城的时候,为了能够招募足够多的劳动力以及建立信任感,一开始给出的工资是很高的。 做一天抵十天倒是不至于,但勉强也能抵个三四天。 而当初那批工人中除了赵钱举之类的流民外,也不乏一些赤县城的原住民。 那些原住民有些拿到钱后立刻就花了,在幸福超市里换成了其他资源。 有些则将钱给存了起来。 如今有部分后者似乎发现了一些商机,开始抱团收起了地皮。 “林队,你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施泽鸿的语气有些激动,也有些凝重: “这是平民商会的雏形,甚至可以说是.....民营股份企业的雏形!” 民间集资。 这种行为在本土其实很常见,古代的各种商会便是这种情况。 不过到了现代,这种行为有了一个相对正式的称呼: 募股。 当然了。 这里指的是合法的行为,私募啥的有风险,咱们是不支持的。 本土新历后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是1983年7月成立的窗口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 而在那之后的1984年,则被称之为“本土企业元年”。 那一年诞生了后来的很多大牌: 海尔集团、万科、德力西、TCL、健力宝等等...... 哦对了。 还有一个白眼狼,漂亮国的良心想。 因此在普通人看来,赤县城内或许只是多了几个胆大的商人而已。 但在施泽鸿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却是民营经济的苗子! 其实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兔子们就做出了要盘活赤县城的经济方针。 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例如引入工厂、引导餐饮行业等等...... 这些行为虽然有效,但都离不开兔子们的宏观调控。 从概念角度上来说属于输血环节。 想要一个城池真正的焕发生机,单纯的输血是不够的,必须要能够造血。 而眼下那些平民的行为...... 正是在造血! 实话实说。 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施泽鸿立刻那些举报者带来的郁闷给抛到了脑后。 他的心情就像是本土那些养蚂蚁的爱好者,见到自家蚁后生出了卵一般。 激动的时候又生恐稍一用力,将那些初生的希望给搅没了。 林立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问道: “施主任,那几位平民的品行如何? 他们是单纯的准备将房产挤压在手里,等到高价的时候抛售一波。 还是有心想做一些生意?” 施泽鸿又从公文包里取出了几份档案袋,开启牛皮封,从中抽出了几张复印的档案: “林队,这批人一共有十二个人,领头的叫做喻炳富。 我看过他的档案,此人确实有几分本事。 他并不是赤县城土生土长的人,而是在十多年前从另一座城池逃难来的,原先的职业是个账房。 后来他经过打拼,硬生生从一位流民成为了拥有户籍的本地人。 并且过程非常干净,没有什么污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喻炳富他们似乎准备做个牙行。” 林立闻言一愣: “牙行?” 牙行,是本土古代和近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 先秦及汉代,贸易中介人被称驵、驵侩。 等到了唐五代就开始称为牙、牙郎、牙侩,宋元明清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之称,一般称之为牙人。 到了明代嘉靖时,牙人正式开始称行,1523制定的市场法中是首次提及了“牙行”一说。 也就是说。 那位名叫喻炳富的平民,准备做的是中介事宜。 这时,施泽鸿又出声了: “我曾经和几位专家交谈过,他们也认为牙行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商业方向。 毕竟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刚入城那会儿了。 整座赤县城虽然依旧在我们的管控之中,但强度早就不复一开始那般严格。 例如我们城外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