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定大唐_第四十四章 魂断马嵬坡 颜杲卿骂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魂断马嵬坡 颜杲卿骂贼 (第3/5页)

 “你别管什么意思!快喊!”安禄山有些不耐烦了,暴躁地吼道。

    “……”颜诞似乎被他吓到了,也正在犹豫是不是喊出这句话来,好救下父亲。

    就在这时,颜杲卿忍着口中的剧痛,艰难地发出声音:“背…受…面…雪…片……!面…雪…片……”

    颜诞看了父亲这副模样,已经吓得呆了,又听不懂他所说的“背受面雪片”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颜杲卿的三儿子颜季明突然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不顾一切地嘶喊道:“诞儿,父亲让你‘背诵《勉学篇》’!快,跟我背!‘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他还要再提醒,早被旁边一名侍卫伸手摘掉了下颌骨,又超心窝重重打了一拳,再也难以出声。

    颜诞却已经恍然大悟!他立即正色肃立,将胸脯一挺,用朗朗的童音背道:“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城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嗯……嗯……素怯懦者,素怯懦者……”紧张的颜诞背诵到这里似乎有点卡壳。

    “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一旁的卢逖昂然接口,提醒颜诞背诵下去,可他话音未落,就被身边一个侍卫一拳打在脸上,鼻血四溅,几乎昏了过去。

    “对!……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小颜诞得了表哥提醒,茅塞顿开,转头看了看自己的阿兄和父亲,见他们正在向自己微笑着点头,知道自己对了,他很开心!心中的惊惧也逐渐散去,继续努力地大声背诵道:“……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脸上满是鲜血的颜杲卿露出了慈和的微笑,他爱怜地盯着自己的这个小儿子,眼泪混着鲜血成串的坠落下来……

    在这朗朗的童声中,洛阳巍峨的宫阙突然发生了微微的摇晃,东都的大地也在轻轻的颤动,平静的洛水突然泛起了波涛,栖息在房檐下的鸟雀陡然成群结队的飞起,喧闹着向邙山飞去……。

    安禄山和他的党羽们也感到了脚下传来的振动,心中一阵慌乱。

    安禄山忙将手一挥,他身边的一个侍卫“唰”的一声抽出横刀,对着颜诞高高举起!但不知怎的,他举着刀的手在颤抖……,这名由安禄山从“曳落河”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猛士,面对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感到了胆怯!

    安禄山大怒,一把抢过那把刀,随手一挥,就将那个侍卫的人头斩下,然后他恶狠狠地砍向颜诞的小腿,刀花又是一闪……,红光崩现!

    “啊……!!!”

    随着一声凄厉的惨叫,那背诵着《颜氏家训》的童声就永远地消失了……。

    恼羞成怒的安禄山命人将颜杲卿、袁履谦、颜泉明等推上天津桥头,先斩下他们的双腿,又一刀一刀地去剐皮rou。

    鲜血浸染了天津桥的桥面,又淋漓地滴入洛水的碧波中,在血红的夕阳映照下,整条洛水似乎都变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

    而颜杲卿、袁履谦等人至死骂不绝口!颜氏一门中有三十余口都被斩杀!

    在洛阳,颜杲卿死了!

    ……

    而在长安,天子李隆基刚刚撵走了身边伺候的所有人,自己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太极宫正殿中的龙椅上。

    潼关已经陷落,叛军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奔袭至长安城下。

    他这个大唐天子,该怎么办?

    降吗?

    不可能!大唐还有辽阔的西北、西南和富饶的江南,叛军撼动的仅仅是帝国的一隅。

    守吗?

    也不可能,近畿地区前前后后的数次征兵,几乎已经把所有的青壮都抽调走了,仓促间征集的民伕未经训练也只能坏事,现在能守城抗敌的禁军至多也就万把人,这么大的一个长安城,一万人连一面城墙都站不满,一旦长安城被叛军四面围定,就只有死路一条。

    想来想去,也只有“走”一条路!

    可是,能走去哪儿呢?

    有人说去西北,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汇合,就在河北、洛阳和潼关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郭子仪他们在河东打的有声有色。

    但也有人说应该去西南,去巡幸剑南道,入蜀!

    那位曾经遥领剑南道节度使的右相杨国忠,就是坚决主张“入蜀”的首领人物,他还闪电般地拿出了一份入蜀方案,显是早有准备。

    昨晚,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也纷纷入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规劝御驾幸蜀,好将她们也一同带去。

    只有贵妃,他心爱的玉环,却什么都没说……,也只有玉环!

    又是漫长的一夜,太极宫摇曳的烛光中,李隆基瘦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当整个长安城还在沉浸在最后一个酣梦中尚未醒来的时候,皇宫禁苑西的延秋门就被偷偷地打开了。

    天子李隆基和数千个沉默的身影一同从这里溜出了出去。

    即便这里距离人口稠密的长安内城有相当遥远的一段路程,可禁苑狭窄的道路上除了匆忙而杂乱的步履声和急促而紧张的呼吸声之外,听不到一丝别的声音。每个人都认为,在此时尽量保持安静,不要惊动那些“没有资格”伴随圣驾“巡幸”的人,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大唐立国一百三十七年以来,太宗李世民曾经慷慨激昂地戎装骑马奔出长安,在灞水河畔与突然来袭的突厥大军对峙;高宗李治和天后武则天,也曾意气风发的从这里出发去封禅泰山、嵩山;即便在那段被称作“牝鸡司晨”的混乱日子里,被废的中宗李显也仍是堂而皇之的打着“庐陵王”的仪仗昂昂地踏上流放的路途……

    而今天,这位开创了大唐盛世巅峰的李隆基,在他七十一岁的高龄,用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偷偷溜出了长安,踏上了一条崎岖而漫长的“巡幸”之路。

    当然,现在还不会有人知道,在大唐今后的日子里,这样的“巡幸”绝不是会唯一的一次!

    ……

    杨国忠却完全是以另外一番心情在暗自打着他的如意算盘。遵照他的指示,剑南节度副使崔园早就开始着手将一切储偫准备停当……

    在他看来,天子幸蜀,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甚至在朝堂上他曾信誓旦旦的说道:“十年来,有不少人都预言那个安禄山会造反,而圣人就是不相信,如今到了这幅田地,实非宰相之过也!”

    言下之意,圣人以前没有听他的早早收拾了安禄山,才酿成如今的大祸,如果现在仍不肯听他的,那后果更是可想而知。

    在那一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