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53【深度合作】 (第1/2页)
飞碟唱片过来的人是彭国华,确切的说,他已经来香港好几次,之前一直在跟邓益民和叶子佩在谈,现在得康剑飞亲自出面拿主意. 风行唱片公司. 叶子佩接过女秘书手上的托盘,将茶放到康剑飞和邓益民面前. 邓益民接过茶杯,冲叶子佩点头道:"谢谢!" 康剑飞用茶杯盖拨弄着漂浮在水面的茶叶,问道:"你们是说,华纳唱片想收购飞碟,飞碟跑我这儿求助来了华纳唱片可是国际性的大公司,彭国华还真看得起我啊." 邓益民说道:"华语唱片的主要市场,也就港澳台和南洋地区,以及刚刚兴起的大陆市场.港澳台和南洋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了,而大陆市场虽然初生,但却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做大了甚至能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和.老板你跟叶小姐走得很早,几年前就在大陆创立了雄飞唱片,全国省级城市的销售渠道已经非常成熟,次一级的发行网络也在完善当中,这一点要远远强过刚刚涉足大陆业务的华纳唱片." 经过邓益民和叶子佩的详细解释,康剑飞先前已经知道了彭国华的目的. 康剑飞是知道飞碟唱片明年会被华纳唱片收购部分股权,并在随后几年被一步步吞掉的.但他想当然的以为,飞碟唱片被华纳唱片兼并,是因为台湾经济衰退,唱片工业不景气的原因. 但事实刚好相反,台湾的唱片行业正处于最兴盛的年代,飞碟唱片未来被华纳收购属于迫不得已. 这事还要从80年代说起. 台湾的很多事,都以1987年的"解严"为转折点.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莫不如是,以音乐文化为根基的唱片产业也以此为界.1987年前后大不相同. 解严前,台湾的唱片产业跟大陆一样,是被当局严格控制的.海外公司无法直接在岛内开展业务.其产品需要由台湾的企业进行代理制造发行销售,这就是所谓的"代理制". 比如康剑飞的风行唱片公司.最初是由海山唱片公司代理向台湾发行唱片,后来代理公司又换成了飞碟唱片. 因为"代理制"的存在,使得许多有实力的国际唱片公司无法直接进入台湾市场,而获得国际唱片公司代理权的台湾本土公司,却因此而飞速的发展壮大起来.飞碟就是其中之一,拥有华纳唱片这种大公司在台湾的代理权,还拥有风行唱片等中小型公司的代理权. 可1987年解严以后,一切都变了——台当局放弃对唱片行业的管控. 此时国际唱片业基本完成集团性整合.五家大型唱片集团主导了全球唱片业,资金充裕,气势一时无两.如此形势之下,国际唱片大厂便长驱直入正式登临台湾唱片业舞台. 五大公司采用收购,兼并,收回代理权等方式成立了自己的台湾分公司,直接经营业务.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如1989年宝丽金直接改组齐飞,并入歌林等公司的相关业务成立宝丽金台湾分公司,百代和bmg收回滚石的代理权成立各自的台湾分公司等等. 作为台湾最具原创能力的两家唱片公司,滚石和飞碟顿时亚历山大,面对五大国际唱片公司的压力,他们的选择只有两种:躺下来顺从.或者是奋力抗争. 滚石唱片霸气外露,选择了最直接最暴力的抗争方式.短短几年时间,就在新马泰,日韩,印尼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公司.疯狂地扩展自己的海外地盘,在所有华语唱片能够卖得出价的地方跟国际唱片公司正面厮杀. 滚石唱片的抗争方式太过血腥,看起来辉煌一时,但资金不足之下扯出那么大一个摊子,到90年代末就已经奄奄一息,成了一个虚弱的巨人.若非2002年后,滚石唱片顺利进入大陆市场捞金,这家公司早就流血过多而死了. 飞碟唱片的管理者更加保守,他们没有滚石那种狂飙突进的气势.所以在另一个时空,被华纳唱片花了近10年时间整个吃掉. 现在飞碟唱片所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于华纳唱片的代理业务.同时飞碟唱片在南洋的发行,也要仰仗华纳唱片的渠道. 现在华纳唱片以收回代理权和终止合作为威胁,要求入股飞碟唱片,如果飞碟不答应的话,公司的盈利点将瞬间被砍掉一半以上. 如果是小公司或者其他合伙人,答应其入股完全没问题,但五大唱片公司在全球的大范围扩张,已经让所有搞音乐的人看清其嘴脸.一旦答应让华纳入股飞碟,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内,飞碟将被其一步步蚕食殆尽,这也是另一个时空飞碟唱片的结局. "飞碟内部的分歧很严重,虽然大家都知道接受华纳入股是饮鸩止渴,但却又舍不得丢掉手里的巨大利润,"邓益民说道,"彭国华是主张终止与华纳合作的,前几次来他就是寻求飞碟与风行唱片在香港和南洋地区的全面合作.不过想要挽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