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95 漂亮国之行 十(求订阅) (第1/5页)
饱餐一顿后,三人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前往MRS会场听报告。 整个下午,许秋和韩嘉莹辗转在各个报告厅中。 虽然见到了不少陌生种花家的学者,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 一来是因为种花家的科研工作者们通常比较害羞。 二来在这种综合性的大会上遇到的陌生研究者,彼此之间的研究领域大概率是不同的,假如强行交流的话,就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场景: “你也来自种花家?” “是啊,你哪个学校的?” “我魔都综合大学的。” “噢,我魔都交大的,挺巧哈,都是魔都yin……对了,你做什么领域的。” “我做有机光伏的,你呢?” “我是做金属间化合物和异质结构中的拓扑和量子现象的。” “……” “……” 话题直接冷场了。 这种就属于无效社交,聊了半天,啥收获都没有,有这闲聊的时间,还不如多去听一场报告呢。 况且,说实话,学生之间跨领域、跨学校建立的“人脉”,也没太大的实际用处,就算加个微信好友,多半也属于在好友列表内常年积灰的那种。 科研圈的有效人脉,通常都是要主动去寻找那些能和自己课题组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对象。 比如,魏兴思的几个主要合作者,冯盛东、Ronald那边可以提供器件机理上的支持,进行包括TAS、TRPL、CELIV、TOF在内的各项表征手段; 龚远江在国内有机光伏领域内耕耘多年,与之合作,可以增加魏兴思在国内有有机光伏领域小圈子里的话语权,申请基金项目的时候会更加容易通过一些。 当然,这些只是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讲的,不排除会有一些人以广交朋友为乐。 不过,许秋和韩嘉莹都是性格偏向内敛的人,如果是熟人的话,还能放的开,陌生人的话,通常不太会主动接触。 听完下午的报告,许秋和韩嘉莹找吴菲菲集合。 之后,他们没有出去觅食,而是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再次返回会场。 因为晚上七点开始,会展中心将开办海报会展、供应商展览会和招聘会。 届时,吴菲菲的海报将会参展,需要有人在海报旁边,为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进行讲解。 最为关键的是,晚上的展会上会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 漂亮国的餐饮费用还是比较贵的,除了吃甜甜圈外,其余的饭店,随便一顿饭人均起步就是10美刀,相当于在国内天天出去下馆子,荷包还是有些吃不消的。 现在有自助餐可以蹭,没有道理不去蹭。 当他们三人来到会展大厅的时候,许秋发现足球场大小的展厅里,已经人山人海,实时到场的人数估计有大几百人。 许秋都被这人数吓了一跳,他估摸着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单纯过来参展的,肯定有不少人也是抱着蹭饭的想法。 会议举办方也是机智,提前考虑到了这个情况,选择了一个很大场地用来做会展大厅,不然还真不一定能放得下这么多人。 会场内部,布置着一列列公告板样式的展板,上面有对应的编号,还依次有序的张贴着一张张的海报,用来展示。 许秋他们顺着MRS会议手册上给出的编号,找到了吴菲菲的海报。 不过,此时进入会场的人们,兴趣大多不在会展上,而是在会议方提供的自助餐上。 许秋他们也是一样,到吴菲菲的海报前踩好点后,就直奔中央的自助餐区。 这里菜品种类并不是很丰富,一共有三种餐食,包括烤面包片、烤rou排,以及一个外观上很像炒河粉的东西。 这些菜,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汤汁,可以一边吃晚餐,一边参加展会。 另外,还有三种饮料提供,分别是红茶、咖啡和葡萄酒。 虽然种类不够丰富,但味道都还是不错的,而且管饱。 用过晚餐后,吴菲菲留守在自己的海报前,许秋和韩嘉莹则出去看其他人参展的海报。 逛了半小时,许秋发现其他人海报的内容,大体上都是对应课题组近一年来已经发表的代表工作。 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的、会定期阅读文献的同行,基本上都是看过这些工作的。 因此,这些海报对于同行的帮助可能并不大,更多的是能够吸引跨领域其他研究者的关注,说不定就可以合作一下,搞一搞交叉学科,合力弄个大新闻出来。 有的时候,确实是当局者迷,陷在之前的思维定势中难以出来。 而学科之间交叉、碰撞一下,很有可能就可以另辟蹊径,一举解决当下的困局。 当然,如果之前在阅读同行文章的时候,产生了什么疑惑,现在刚好在会场上碰到了,也是可以直接找到文章作者进行交流的。 比如,探讨一下怎么才能“用意念将熟鸡蛋反生,然后还能孵出小鸡”的。 另外,每张海报上都有对应学校的LOGO,有一些国外名校的,也有很多国内的名校。 许秋在海报里面基本上集齐了国内各大TOP高校的LOGO,包括清北大学、魔都综合大学、魔都交通大学、浙大等等…… 最后,许秋注意到,会场内海报的总数量还是蛮多的。 而且,这才是第一天的海报展,之后两天晚上也有海报展,三天加起来的话,海报的数量估计有上千张。 据魏兴思说,MRS会议如果投稿主会场口头汇报的话,就算拿不到15 10分钟的口头汇报机会,大概率还是会给一个海报展出机会的。 换言之,只要经过认真准备投稿了MRS,几乎保底能拿到一个海报展出机会。 这也很容易理解,对于会议方来说,肯定是倾向于参会的人数越多越好。 因为人越多,一方面可以拿到更多的注册报名费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拉动一波对应城市的旅游业。 其实,各种国际会议的举办就和奥运会举办的逻辑是类似的。 虽然建设奥运会场馆、奥运村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各国仍然是为了一个奥运会的名额而抢破头。 霓虹国甚至把奥运会当做是他们摆脱“失去三十年”的诅咒,重振经济的救命稻草。 当然,有没有用那就另说了。 逛完了海报展,许秋和韩嘉莹继续前往下一个展区——供应商展览会。 这边就是和正常的科技展差不多,基本上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