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1章:宅兹中国 (第3/5页)
一个无比温馨让人回味的故事。 甚至,让人羡慕林徽因这个民国才女的人生境遇。 然而,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 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飞行员匮乏,飞机数量少性能差,和日本空战时,九死一生。 所以这所学校也有个传说,从毕业到战死,平均只需要6个月,平均阵亡年龄不超过25岁。 从此,就有不断的噩耗传来,折磨体弱多病的林徽因。 1941年9月,林徽因收到空军寄来的第一个阵亡通知书和包裹,里面是陈桂民的遗物。他没参战,只因机体故障,迫降时意外殉职,因为联系不到家长,只能将遗物送到“名誉家长”那里。 林徽因捧着包裹,泣不成声。 从此,噩耗就接二连三的传来。 第一个是陈桂民,第二个则是叶鹏飞。 他之所以牺牲,是舍不得飞机受损,想要保全飞机,因为他觉得飞机是南洋华侨和同胞一元一角捐买的,他舍不得弃机跳伞。 所以他第三次上天,飞机发生故障,拒绝跳伞,也牺牲了。 而会拉小提琴的黄栋权,牺牲得最为壮烈,他参加空战,坠机爆炸,粉身碎骨。 梁思成寻找他散落的每块骨头和rou,都没有拼成一个完整的骨骸。 牺牲前,黄栋权曾写信告诉林徽因,他准备结婚了。 到了1941年4月,那个时候,林徽因已经从昆明迁往李庄古镇,旧病复发,命悬一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林恒也牺牲了。 所以这个女人,这一生承受的悲痛远远比世人所知的还要巨大,她的生命之中不仅仅是世人熟知的才女佳人的故事。 而,之所以提到上面那么多的故事,那是因为苏亦的大爷爷苏德文曾经是这些年轻飞行员的教官。 抗战爆发后,国府就将笕桥航校迁到昆明巫家坝机场,并收编接管了云南航校。 当时,苏德章也随同航校到昆明担任他们的教官。 这些故事,苏亦从小就听爷爷讲到大。 所以,苏亦小时候的梦想一度就是要当飞行员。 实际上,在江门地区,年轻的飞行员实在太多了。 抗战前期的飞行员不多,但,当年陈纳德率领的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有九成左右的美籍华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台山、恩平、开平等地赴美华人的后裔,特别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基本上都是祖籍广东的地勤人员。 所以,台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飞虎亭。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在苏家村祖坟祭拜大爷爷苏德文的衣冠冢的时候,爷爷如此说道。 苏亦下意识说,“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结果,他二叔苏城就说,“你大爷爷可不是什么小兵,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是个将军,只是遗憾了。” 这时,小叔才说,“大伯要真是当个小兵才好呢,如果真当个小兵了,说不定还可以活着。” 他就是受到大爷爷的故事感召才去当兵的,不过,小叔当年去当兵也不容易,上山下乡的年代,人人都想当兵。 小叔苏放能在部队服役,并且顺利复原转移到地方公安系统,能力自然不用多说。 大爷爷的牺牲,对于爷爷苏德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长兄如父,苏亦太爷爷早逝,兄弟两人被母亲拉扯长大,期间,受到一些叔伯的资助才得以上学,然而,兄长却在他还没成家的时候就已经为国捐躯。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好,这是兄长的选择,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军人只当马革裹尸,那个年代,为国捐躯的也不止他兄长一人。 然而,前些年苏德章却因为兄长的事情受到了冲击,对于他来说,却让他极为心灰意冷,这也是他为什么离开教育局,返回一中担任校长的原因。 不过这些事情,不需要后辈来背负。 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大孙子也顺利考上北大研究生。 整个国家也开始缓慢的进入正规。 一切都是苏德章期待的好。 “从你们这一代开始,咱们苏家也勉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之家了。”苏德章望着自己的孙子轻缓得说道。 这是老爷子的谦虚了。 苏家祖上读书人,也不少。 只是近代落寞了。 到了他们那一代才会恢复,如果他大爷爷弃笔从戎,那现在再差也是中大教授。 但人生的选择就是如此,苏德章想不到自己的兄长会去当飞行员,也料想不到自己的孙子会去学考古。 跟天马村一样,苏亦一家人会苏家村同样也需要摆升学宴。 苏德章这些年都住在会城镇,但苏家村有事同样也需要回来,老宅子也都有叔伯帮忙打理并没有荒废,这里终究是他们的根,落叶是需要归根的,虽然老爷子有点像天马村的上门女婿,常年住在天马村,但他终究只是像并不真的是,不然,苏亦他们早就入天马陈氏宗谱,改为陈姓。 当苏亦返回会城镇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 结果,一回会城镇,就被教育局的领导找上门来。 除了招生办主任,还有一副局长,这阵仗不小了。 随同的还有记者,要采访苏亦。 对此,苏亦也没有拒绝。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选择考古的时候,苏亦还是同一套说辞,先说梁启超先生再说梁思永先生,然后继续说到考古。 到了考古部分,就先从甲骨文,说到殷墟,再说到二里头,二里岗,然后扯到夏商周,等记者给他绕晕的时候,苏亦才给他科普广东考古的现状,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缺人才,考古行业也是如此。 当记者问,他有没有话对后来者说的时候,苏亦很配合的说,“加油,欢迎来北大,最好选择考古专业,嗯,我也不会说别的了。” 说着还给对方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 如果此刻还有一个矿泉水瓶加几个馒头的话,逼格就更好了。 奈何,只有茶缸跟陈皮水。 这配置,也还行。 当记者提出拍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