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燕东园24号楼前没有枣树 (第3/4页)
都六十多了,周家的儿女肯定也都怎么说也都四十左右早已成家,24号小楼肯定是没法住下那么多人。 苏亦到周家拜访,并非简单的礼节性拜访,周一良让苏亦过来也不是让他过来认门的,而是让他过来补课的。 不过,等苏亦喝茶润嗓子以后,周一良就问,“喜欢绘画?”显然是看到他速写本里面的建筑速写图了。 苏亦简单解释自己家的情况,当周一良得知他父亲师从关山月老爷子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你突然学考古,也算是误入歧途了。” “家里人支持吗?”周一良问。 在民国,贵公子学史,比如,陈寅恪,比如周一良,还比如荣逸毅仁。 这位大领导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读的是历史系。作为荣氏家属的第三代传人,自然不需要也不会考虑毕业后的出路,荣家看重的是圣约翰大学的声誉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他们更明白,荣毅仁需要的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 如果是一个小企业主家庭,恐怕不会让子女上学费昂贵的大学,学对他们的企业没有直接用途的专业。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普通家庭学习历史,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或者说不普通国内重理轻文的大环境。苏家好不容易出现这样一个宝贝疙瘩,就算不继承家学也应该偏到考古学来。 苏亦只好说,“我奶奶是天马村人,正好就在梁任公故居茶坑村的隔壁,从小就听到梁任公的故事长大。后来无意间得知梁思成跟梁思永两位先生的故事,就慢慢的喜欢上考古学,平时也画一画建筑速写图,尽量不荒废绘画这门技艺。” 周一良笑,“陶冶情cao挺好,据我所知,季庚先生当年还接替思成先生讲述古建筑的课程。你的手绘能力未来在中国古建筑考古方面上,大有可为。” 说到这里,话题才转到王永兴,“王永兴先生的课,你听了吗?” 苏亦点头,“嗯,选修了王先生的敦煌学。” 周一良说,“我也猜你会选择敦煌学,毕竟你们研究佛教考古,是没法跨过敦煌学的。不过,王先生的隋唐史你也可以听听,他在隋唐史方面的研究跟你们张光达老师不一样学百家之长,融通致用,才是研究史学的态度。” 苏亦点头,“王先生的隋唐史,下周从开课。” 既然周先生都这么说了,肯定要去听的。 反正,张光达跟王永兴都专攻隋唐史,不过这两位都有各自的侧重,比如张光达还研究中亚史,所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肯定更有研究,外语肯定是不错的。 实际上,也是如此。张光达1953年夏毕业留校,在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助教。19551957年共计两年,还为教俄国史的苏联专家谢伊安东诺娃担当课堂翻译。俄语水平自然是不用说的。 而王永兴还研究敦煌文书,尤其是后来还推动了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立,就知道这位先生的研究侧重点在哪个方面了。 不过,张光达毕竟是中青代,隋唐史的造诣肯定比不上王永兴。就王永兴先生这水平,当张光达的老师都没啥问题。 但,苏亦不是学历史的,不然,这些大牛的课程他肯定都不能落下啊。 聊完王永兴先生,周一良才聊到自己,“说实话,你那天当着我的面,能够把我的博士论文原文背诵下来,给我很大的冲击。这文章,很多细节我都记不得了,所以,那天回来之后,我重新翻找出来观看,一时之间,无尽往事涌上心头。也因为如此,我才跟王先生聊起你,想让他带一带你。毕竟在咱们北大,要论对敦煌文书的研究,王先生应该是权威了,西语系的季羡林先生也是其中一位,嗯,现在季羡林先生已经是咱们北大的副校长了。事务繁忙,估计很难像王先生这样带你入门。” 周先生的用心良苦,然而,苏亦却没法立即答应王永兴的提议。 苏亦也没有隐瞒,说出自己顾虑。 周一良恍然,随即说道,“季庚先生应该不反对你学敦煌学,毕竟,当初敦煌研究所建立考古部门的时候,还得到季庚先生的大力支持。你可能不知道,当年咱们考古系就有两位学生留在敦煌,都是季庚先生带去实习的学生。” 苏亦点头,“嗯,马世昌师兄就是一个,不过,他今年考回咱们北大了,继续在宿先生门下读研究生。” 周一良笑,“难怪。这样一来,你就更应该清楚你导师跟敦煌学的渊源了。广义来说,敦煌学也包括敦煌考古,季庚先生对敦煌学的建设是功不可没的,甚至在他文章也多次提到敦煌文书。未来你要是从事敦煌考古,是离不开敦煌文书的。” 对这点,苏亦是知道的。 之前马世昌送给他的敦煌七讲就是宿白先生最开始关于敦煌考古的论说文章,也算不上文章,敦煌七讲只是讲义,还是由敦煌停课的工作人员整理出来的。 但,后来也慢慢流传出来了。 敦煌七讲第五讲说的就是敦煌研究。或者说敦煌学也可以。不过宿先生更是从考古的角度去讲述罢了。 感受到苏亦的顾虑,周一良说,“你也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这个方面王先生会去跟季庚先生去沟通。而且,就算是学考古,也不能闭门造车,因为中国考古学研究对最后,你就发现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文献。陈先生提出了预流说,你知道吧?” 苏亦点头,“王先生在课堂上提过。” 陈寅恪在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提出预流说之后,就曾经有过一句话,“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前面说啥不重要,重要是搞学问,不能闭门造车。 周一良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说考古学也不能说错,中国考古确实离不开文献。比如研究古钱币,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只要历史考古都要从文献去验证。 然而考古学也不仅仅有历史考古,还有史前考古,还有科技考古还有环境还有农业考古各个分支,这是一门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然而,那是其他。 苏亦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他是被宿白先生用佛教考古的名义招收来的。 你都研究佛教考古了,连佛教怎么来的都不知道,还研究哪门子佛教考古?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学习佛教史,以及佛教文献,而,佛教史的研究又离不开敦煌文献。所以绕了一圈回来还是要回到敦煌学,似乎,王永兴先生开设的敦煌学苏亦怎么都绕不开。 谈论完别人,周一良回归到自己学术生涯。 “我的一生,早年跟随着陈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留学期间学习日文、梵文,归国教书的三四年还可以继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后面,只要研究日本史以及亚非史了。” 说着,周一良问,“看过我跟吴于廑先生编著的世界通史吗?” 这就尴尬了。 苏亦还真没看过。 他知道这本书,但确实没看过。 因为他前世看的都是吴于廑,齐世荣编著的高教版世界史,所以,苏亦只能摇头,“听说过,但还没来得及看,那天在图书馆遇到您,就打算去借阅,但这段时间太忙了,一直没时间。” 顿时,周一良就发出爽朗的笑容,“没看过也不要紧,我与吴于廑先生联合主编的世界通史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