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73章:消失的元大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3章:消失的元大都 (第2/5页)

乎每一个老先生都是一个活化石,故事太多的,一个个都是从教科书走出来的人物,见的次数多了,内心的承受力也就变强了,不会动不动就震惊。

    而且徐先生也不老,今年48岁,不到知命之年,何谈老,正处于当打之年。

    徐先生被邀请过来讲座,主讲的内容自然就是元大都发掘过程。

    然而,元大都遗址太大了,可以讲的内容也太多。

    时间有限,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肯定要有选择的讲述。因此,徐苹方先生还是先从元大都中轴线开始讲起。

    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对元大都不熟悉,那么对北平中轴线就不陌生了,上个周末,他们还亲自去实地走访写调查报告呢,也正是因为这次活动,小师兄才决定邀请徐先生过来开讲座。

    开场就从元大都中轴线讲起,而他刚才在黑板上的板书,就是罗列讲稿提及到的各种古代文献。

    这个习惯跟宿白先生有点像,都是在讲课前,就先把涉及到的文献资料罗列出来。

    显然,徐苹方先生也得到宿白先的的真传。

    宿先生的课,古籍最多,课堂上,也不一定讲到,但都是学术研究涉及到的文献,现在不一定用得到,但未来就说不好了,所以大家都养成一个习惯,宿先生罗列出来的古籍文献都是极为重要的东西,肯定会第一时间就做笔记。

    这个习惯养成以后,不需要徐苹方先生催促,台下都是刷刷的在记笔记,苏亦也没有闲着,也在记录。

    不过,他也不是全部都是记录,挑选自己的知识盲点补充记录。

    记录完毕,抬头望向满脸懵逼的金海峰,笑着问,“听不懂没有关系,慢慢听,徐先生后面会做讲解的。”

    对方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笑。

    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这样,讲座讲什么不重要,只要有讲座就蹭。

    徐先生确实是做详细的讲解。

    他前面提及的都是关于元大都中轴线的研究文献。

    不算太多,却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元大都中轴线跟明清BJ城中轴线并非同一条,而是在明清BJ城中轴线的西面,即在今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

    这话一出来,台下的学生,纷纷讨论,这个说法跟他们的认知,是不一致的。

    甚至,有不少人都望向苏亦,因为他给出的结合则是一致的。

    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

    徐苹方先生很快就给出解答。

    “我们觉得这种推论,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徐先生的分析是真的分析。

    「他们这个论点的根据是《春明梦余录》。该书卷六说:永乐“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又说:宫城徙而又东”同时,他们认为元大都的钟鼓楼正压在中轴线之上,因此,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就是当时的中轴。如果以此线为中轴,向南延长,它正穿过今故宫的武英股和中山公园。」

    「《春明梦余录》所说的“改建皇城于东”是指“旧宫”之“东”而言。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所谓“旧宫”是指的那个宫殿。很多人都认为“旧宫”是指的元朝的大内,但在永乐修建宫城时,元大内早已拆除,所以旧宫不是指元大内,而是指的燕王邸。亦即元之降福宫。今府右街是隆福宫的东墙所在,自府右街至明清故宫西墙,大约是一里多地。」

    这个分析,完全就是基于对古籍《春明梦余录》的了解。

    就算没有看过这书,其实也不影响听讲,但凡涉及到的文献内容,徐先生都直接引用原文,然后加以分析。

    当然,要是有学生感兴趣,讲座结束以后,直接去翻阅原文即可。

    这也是历史考古的特色,大量的考证都需要从浩瀚如烟的文献典籍去做摘录,没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很难在这一领域上有所建树。

    比如,宿白先生,就被称为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和大成者。

    而徐苹方先生,亦是如此。

    他也被称为宋元明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和构建者之一。

    原因很简单,在徐先生之前,北大考古系压根就没人开设这门课程。

    苏亦之所以要邀请徐先生过来开讲座,就是因为北大的师长就没有研究这一领域的,就算宿白先生编写了《白沙宋墓》,但他也没有专攻宋元明考古。

    而徐先生才是这个方面的权威。

    因为一次学生实践活动,就能够邀请这样业内大拿到学校开讲座,也就只有北大有这样的底气。

    当然,徐先生能来并且时间那么这么及时,完全就是因为宿白先生的关系,不然,现在全国各地基本建设考古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徐先生哪里会有这空闲,完全就是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北大。

    所以同学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都听得很认真。

    当然,徐先生讲的也很详细。

    他从文献出发,梳理前人关于元大都中轴线的研究。

    「假如元大都中轴线是在旧鼓楼大街上,那么这条中轴线向南延长,正压在明清的社稷坛上。今中山公土南,有许多古柏树,据传说,此地为辽代兴国寺旧址,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古柏即辽兴国寺之遗物。这些古柏的直径约2.2米左右。从BJ现存的许多古树的年龄上来推土前的这些古柏,其时代应属金元时期。如果元大都的中轴在此,那么这些古柏正在大都丽正门北至棂星门之间的千步廊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发现过记载元大都千步廊上曾种植过柏树的文献,何况这些柏树又正阻断了千步腐呢从这些古柏的存在,也可以证明元大都的中轴线不应在此。」

    上面这段话有些长,举例涉及到好几个地点。

    看见旁边的金海峰还属于懵圈状态,苏亦只好解释,“徐先生先假设前面《春明梦余录》关于元大都中轴线的记载是正确的,再通过它的延长线去做考证,如果这条中轴线真的存在,那么向南伸长就需要经过明清社稷坛,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土的地方。然后又拿这个地方的古柏树来做辅证,而这些古柏树,树龄大概是金元时期种植的,按照推测的话,就必须要在元大都中轴线之中,里面提及的丽正门、棂星门、都是元大都南半城的中轴线上城门,至于千步廊则是两排长约千步的廊房……”

    「另外,中轴线最南一点起自丽正门,我们可以查一下在修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物馆时所发现的元代护城河遗迹,它通过丽正门瓮城时的弯曲部分是在什么地方,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中轴线的所在。总之,我们不同意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在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上。」

    苏亦语速又轻又快,他讲完,金海峰就更加懵圈了。

    苏亦哑然失笑,“没事,你先听吧,能听懂多少就是多少,懂的都是赚。”

    也就没有继续讲解了。

    没法子,这哥们,不是历史系的,看这模样,对中轴线的历史也不了解。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他完全理解徐苹方先生的讲座内容,也不容易。

    而且,这是专业性的讲座,讲的内容,也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