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3章:消失的元大都 (第4/5页)
啊,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对咱们元大都考古工作还是很关注的嘛,据我所知,学校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吧。” 有学生回答,“是小师兄,跟我们讲解的。” 徐先生望向站在讲台旁边的苏亦,笑了笑,“嗯,苏亦同学幸苦了。” 说着,朝他招手,“要不,你来跟同学们讲一讲?” 讲啥啊。 他才不班门弄斧呢。 不过抛砖引玉,还是可以的,于是他说,“要不,徐先生跟我们讲一讲,元大都发掘的具体过程吧,同学们都好奇在发掘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都纷纷对发生在咱们城里面的考古现场充满了好奇。” 徐先生当然不会拒绝,本来也算是在讲座讲述的内容范围之内。 于是,他说,“当年发掘条件艰辛,趣事极少,倒是困难很多。其实元大都的发掘,也属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当时了配合BJ地铁二号线基建工程,1964年~1974年,我们考古所跟和市文管处合作,成立了元大都遗址考古队。我就是队长,两个单共计13人。” 徐先生口中的困难并非说说而已。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发掘工作的困难,他说道,“元大都城考古面临着一个很不利的条件,它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积被后来的明清BJ城所叠压。好在,也有便利的一面,在明初废弃后变为郊野,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土地仍为农田,这给元大都城的考古保存了很好的场地。我们在60年代对这个地区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同时利用航空照片上所显示的元代街道痕迹,基本上弄清了元大都街道的布局,并证明被明清BJ城所沿用的元大都城的中、南部分的街道布局,与元大都北部经考古勘测的街道布局完全相同。” 这个结论,苏亦不陌生了。 却没有想到,当年还可以利用航空照片,果然是首都的考古遗迹,这阵仗还挺大的。 “当时和义门瓮城的发现,在当时也是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成果,本应受到重点保护。但是由于特殊年代并配合地铁基建工程,只能将其拆除。在拆除城墙过程中,我们社科院很多同事都是要分批前往西直门参加劳动的。” “有一天,夏先生来西直门劳动,他边清土边观察和义门遗迹,乘没人注意时,向我小声嘱咐在发掘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揪住把柄,遭受批评。和义门遗迹发掘完毕后,究竟保护不保护,其实,上面也是有争议的,最后还是决定拆除,不给予保护。” 说到这里,徐先生满是遗憾。 其实,这事苏亦也清楚,上面把这个差事交给郭老来处理,然而,郭老当时明哲保身,没有提出发对意见,也是后悔不已。 徐先生发现话题跑偏,气氛稍微有些沉闷,又笑道,“其实,在得知和义门瓮城遗址要被拆除以后,我就交代工作队的摄影师,一定要多照相片,我们花几万块钱,将来能留下的就是照片。所以一定要多照,别心疼胶卷!后来,我们拍摄大量的照片,我今天也带过来了,同学们相互传阅。” 说着,就对苏亦招手,让他把照片复印件发下去给同学们观看。 “高大雄伟的和义门瓮城遗址的照片,是考古研究所技术室韩悦先生拍摄的。为了照出瓮城的俯视效果,我们请市第一消防中队开来云梯车配合照相。消防云梯车开到工地后,在地面找好角度,云梯升高后由于四不靠,人上去后来回摇晃,要拍好照片是不可能的。最后,韩悦想了个绝招儿先把照相机固定好绑在云梯上,再把自己身体也绑在云梯上,云梯升高后掌握云梯晃动节奏,调好角度按下相机快门。连拍十余张,选出一张最佳的上图版。” 同学们一边看照片,一边听徐先生讲故事,也惊叹不已。 其实,苏亦也感慨。 他当年在考古工地的时候,也没少拍照绘图。 毕竟这是他的特长嘛。 然后发现,绘图的设备还是原始,在一些限制无人机航拍的工地,也只能靠拍照,然而,想要俯拍,也非常困难。 想要招云梯,想都别想。 说着,徐先生又说到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的发掘。 “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元代建筑群。规模较大,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但是这仅仅是埋在城墙里的一部分,城墙墙基以外部分,在明代初期已经被拆毁无存了。如此规模宏大的遗址,本应该原地保留,但跟和义门瓮城遗址一样,由于地铁工程的原因,只能迫拆除。” 这种事情,在后世简直不可思议。 但在当时,确实发生了。 很多人都疑惑十年代,国内都穷得叮当响,地上跑的大部分都是自行车,为什么会劳民伤财修建地铁呢? 劳民伤财不说,还会对BJ古城密集的古建筑,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政府为什么还要坚持修建呢? 实际上,当时修地铁,不单单是为了城市建设,更是为了战时防备。 当时,国际环境恶劣,不仅遭受西方的封锁,又跟苏联老大哥交恶。 大量三线工程建立,首都也开启了地铁工程,因此,工期特别紧迫。 “遗址拆除是一定要拆除了,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它被拆除前必须保留一套照片资料。为了给遗址照全景,我们设想了三种方案:一是用脚手架搭高台,但成本高,时间长;二是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借升降车;三是去消防队再借消防云梯。” “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第三个方案可惜,因为我们已经了经验了,当年拍和义门遗址就是借消防队的云梯车拍的,因为用云梯车既省时又省事。最后,我就让人去市公安局借消防队的云梯车。结果,这次却借不到车了,因为我们上一次把云梯车借走了,可巧BJ饭店着火了,全市唯一的一台消防云梯车又去元大都遗址照相去了。此事惊动了总理,规定以后任何单位和人不得私自动用消防设备。没法子,我们只有釆取第二个方案了。” “好在第二个方案可以顺利执行,不然,我们只能搭建高台拍摄了。经过多次协商,我们借到了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升降车,不仅如此,新闻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舒世俊也来到工地,借此机会拍照了发掘元大都遗址的新闻资料片。他们也是又任务要求的,因此,这事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由于新影厂的升降车高度不够,只能拍接片。我给你们观看的1972年《考古》第六期上用的图版,就是当时用升降车拍照的。” “元大都的发掘工作,在当年属于轰动全国的社会事件,媒体也非常关注元大都遗址的新闻。随行来的舒世俊当年是***随身摄影记者,除了拍一些工地发掘的照片外,还为我们拍了几张工作照。这一次,我也都带过来了,同学们互相传阅,不要着急。” 看着同学们对照片都比较好奇,徐先生都要出言安抚。 然而,人太多,大家都想看,还想看久一点,势必会耽搁时间。 按照这种速度,传阅下去,讲座早就结束了。 后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