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第1/5页)
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279章: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唐兰先生病危住院。 对于亲朋好友来说,并非没有征兆的事情。 这一年,先生几乎没有参加什么活动,唯一一次出远门就是曾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团访问香港,与当地文化界进行学术交流。 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 从香港回来之后,都没法到长春参加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当时,很多学界的前辈都准备来京探望老先生。 有的能来,但大部分因为行程的问题,并没有机会。 却没想到,新年刚过,老先生的身体就垮了,比容庚以及商承祚两位先生还不如。 这一次,唐兰先生入院,前来探望的人很多。 先生执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不仅北大跟故宫的熟人过来,其他单位也陆续有人赶过来。 大部分,都没法跟先生见面。 老人的精神状态没法应付那么多访客,同样,医生也不允许。 病房也需要新鲜的空气,不可能放那么多人进入病房探望。 苏亦是小辈,就更加不允许了。 没法子,老前辈生病,作为徒子徒孙,只要在京的,都想方设法赶来。 不来,容易让人诟病,来嘛,也于事无补。 但,大家还是来了。 万一先生哪天心血来潮,想要见自己,自己却不在呢? 肯定遗憾一生。 而且,先生的家属也需要精神支撑。 有时候,病房外面热热闹闹也好,老人生命最后的阶段,最怕冷清。 苏亦之所以能来医院,除了他被高铭先生当作记名弟子之外,还因为他恰好负责《故宫博物院院刊》的审核校对工作。 故宫方面,想赶在先生去世之前,把样刊给弄出来。 之前,院刊复刊,唐兰先生给予大力支持,没少帮忙写介信帮忙约稿。 但,这事谈何容易。 现在印刷技术跟前世不能同日而语。 尤其是在排版方面,更加麻烦。 不是编辑按几下电脑,就能够排版成功的。 从某种的意义来说,现在的印刷技术跟民国时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也就活字印刷或者雕版印刷两种。 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少见了。 不是不好,而是成本太高。 大部分印刷厂都是活字印刷。 跟过去的木活字不一样,现在都是铅活字。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铅排凸版制版工艺流程。 大致为:先熔铅,然后铸字,铸完的字放到架子上,由拣字工拣字。 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校对人员对样张进行校对,一般要进行三校,校对完成之后进行排版,然后进行活字版浇铸等,最后印版装机开印。 因此,期刊编辑并不是会审稿校对即可,还需要懂印刷。 最起码也要懂得跟印刷厂的工人沟通。 不然,这活没法干。 尤其是他们的拣字工人,一天托着装有几斤重铅字模的“木比子”,在狭小的排字车间走道里来回拣字,一天步行超过10公里。 每天工作量,极为繁重。 400页的32开书籍,单排版就可能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故宫院刊是杂志,没有那么厚。 但工作量也不小。 此外,现在故宫并没有自己的印刷厂,院刊出版单位也不是自家的,而是文物出版社。 负责排版印刷的也是出版社下面的印刷厂。 现在刚刚改革开放,文化界全面松绑,出版业务全面开花,印刷厂的业务骤然增加。 想要临时加塞,都没有办法。 一时之间,刘北汜先生急得不行。 就连苏亦跟张闵俩人,也没少跑印刷厂。 可还是协调不下来。 到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苏亦只好提议,“要不,这事我来完成?印刷版样刊弄不出来,我弄一个手抄版样刊如何?” “这能行?” “死马当成活马医,也算是满足唐兰先生一个愿望了。” “行,你来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立即跟我说。” 最终,刘北汜先生只能把整个任务交给苏亦。 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弄好了。 无非就是把稿件用楷体字全部抄写一遍。 此外,还之前拍摄的照片,重洗一份。 按照样刊的格式贴在纸张上。 这部分,手工抄写,比印刷厂排版快多了。 最难的,就是各种图案以及美术字体的设计。 这活,对于普通的期刊编辑来说有难度,对于苏亦来说,却一点难度都没有。 他一个人就把美工的活给干完了。 甚至还特意用白色宣纸绘制院刊的封面,图案主体是故宫太和殿,重点突出御道石雕。 这原本是用摄影机拍摄的照片。 但封面有点大,不合适直接贴上照片,苏亦只好用铅笔手绘素描图。 除了色彩有点欠缺之外,其他的都很好。 尤其是,他通过手绘的方式把郭老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几个字描写在封面上,就跟拓片印刷一般,不要太像。 为了硬度合适,他还把手绘好的宣纸贴在牛皮纸上当封面。 差不多花了一周的时间,苏亦在编辑助理的帮忙下,就把样刊的活给完成了。 短短的一周内,用楷体字抄写几十万字,几乎抄到手抽筋了。 一开始,他还想把一些稿件交给张闵帮忙抄写,结果,发现对方的硬笔书法根本就不行,勉强写下来,感觉也不对劲。 没有办法,苏亦只能大包大揽。 如此一来,这就是一件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刘北汜拿到苏亦手绘板的样刊,满是感慨,连连对着苏亦说,“小苏,幸好有你。” “走,跟我去医院,现在咱们就把样刊送给唐老看,再晚,我怕来不及了。” 到了医院,发现访客并不多。 或者,已经没有访客,只有亲属。 然后,刘北汜亲自把唐老家的两位公子介绍给苏亦认识。 这时,苏亦才知道,唐老家有四个儿子,其中,二子唐复年跟幼子唐益年都是故宫的研究人员。 其中,唐复年在故宫青铜器馆,而幼子唐益年则是明清档案部。 相比较弟弟,唐复年的研究方向跟父亲更加接近,因为他也研究古文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