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奔丧 (第3/3页)
此人乎”? “不瞒表兄,我自随外祖入皖城居住以来。还是第一次来山阴,所以不知此人。表兄难道知晓”? “哈哈,我在鄱阳任职期间,倒听过有人谈论此人。是以知其一二”。 “哦,听表兄之言,似乎对此人甚为推崇。表兄看来是想结交此人吧”。 “表弟真是知我之心啊,但不知如何才能结交此人”? “这样吧,我与三舅说说,毕竟头七之后我与表兄即可除孝。到时我们以贺府名义答谢其来吊唁,邀其赴宴。那时表兄即可趁此时机结交此人了”。 “多谢表弟为我作会”。 “表兄既想结交此人,我不过尽我之能罢了”。 头七既过,黄寻与孙秀皆除孝。孙秀对三舅贺达说,想款待来吊唁之人。毕竟贺家皆在服孝,不便做此事。 贺达以为孙秀读书人的礼节又犯了,想与吊唁之客人作宴答谢。但是想到孙秀以自己的名义答谢客人,也好让孙秀在山阴出出名。让孙秀以后在山阴生活有点名望,于是也答应了。 孙秀见三舅答应以自己的名义作宴答谢,而不是贺府的名义,也觉释然。毕竟服孝期间怎么能宴饮呢。 于是孙秀以自己的名义发帖,答谢诸位吊唁之客。地点还是选在贺家名下产业中的一处酒肆。毕竟贺家虽然服孝,但是酒肆的掌柜不姓贺啊。 这日前来赴宴之人多为山阴本地豪族之人,钟离牧作为山阴人自然也有出席。除此之外还有山阴大族孔氏和谢氏出席。毕竟都是山阴人,既然孙秀发帖作宴答谢。这些豪族心想,孙秀为贺齐外孙,还是给了面子来赴宴。 其中孔家代表孔奕乃是豫章太守孔竺之子也。谢家代表谢发也是会稽郡中有名之士。当然黄寻最在意的还是钟离牧,毕竟孔家和谢家都是世家,不可能为以后黄寻的建军大业服务。 但是钟离牧可不是世家大族出身。虽然《三国志》上说钟离牧乃汉鲁相钟离意七世孙,但家道中落,亲自耕田。并让所耕之田与邻人,由是显名。 黄寻觉得这个可以收为手下,所以最在意。 众人入席之后,只见孙秀先言道。 “秀乃山阴侯之外孙,劳诸位大人前来为外祖吊唁,秀深为感激,故特备簿酒答谢诸位大人。但因秀年才十二,不能饮酒。故让我表兄黄寻代我宴之,还请诸位大人见谅”。 谢发接言道:“孙公子年才十二,才思毓秀。既然让表兄代劳,可为我等荐之”。 这时孙秀指向黄寻道:“此为我之表兄黄寻,字远达。此表字还是外祖予之。后表兄闻外祖病逝,从鄱阳远道而来为外祖服孝。灵前曾诵祭文,让我母并三位舅父涕泣。故我请表兄代我向诸位宴之”。 孔奕说道:“原来你就是写下那篇祭文的黄寻。我来吊唁之时,未得亲眼见诵祭文。但我听好友褚渊言,此祭文真是感人肺腑,闻者流泪。今日相见,实乃幸会”。 黄寻见孔奕提到自己,举杯言道:“区区一文实难表我之悲思。今日表弟让我代之宴饮,还请诸位饮胜,谢过诸位大人前来吊唁外祖”。 这时钟离牧终于说话了。 “黄公子为何也称侯爷为外祖”? 黄寻见终于与钟离牧搭上话了,遂抖擞精神,言道。 “我年少而双亲俱亡,后依舅母家谋生。舅母之父即为山阴侯爷。后侯爷知我投靠舅母,蒙邀赴宴,于宴席中赐我表字。并让我与表弟同称外祖,是以我得侯爷赐字之恩。 又侯爷荐举我入鄱阳周太守麾下。侯爷之恩我实难报,本想勠力讨贼,以报侯爷恩之万一。未想天夺其寿,我得此信,痛肝心悲。特向太守大人请命,允我来向侯爷服孝。前因后果,我俱言之”。 座中诸人得知黄寻之经历,都赞其不忘恩义,孝心可嘉。宴席既罢,诸人皆回。待钟离牧准备回家之时,黄寻上前言道。 “钟离兄且慢,我有一言,还请钟离兄听之”。 “不知黄公子何事,请道来”。 “如今王上与蜀汉联盟,共讨篡汉逆贼。我在鄱阳任职之时,就听人说过钟离兄之才干,如今钟离兄却还在野。以钟离兄之才,何不出仕朝廷,为天下出一份力呢”? “原来黄公子是来为朝廷求人的。我亦有大志,只是我自觉才能还不足,欲再读三年经义,巩固自身。 夫子曾言:‘若欲济世,必先修身’。我恐己之才或不足,此时出仕,只可为一小吏,我不愿为之也”。 黄寻听懂了钟离牧的意思,就是自己还太年轻,又只有一点名声。在世家豪族占主要官场的吴国,此时出仕只能被任为小吏。 而古人最喜养望。如钟离牧所言,多读几年书,让郡中长官和世族皆知其文才。而后有人举荐,方能直入孙权之耳。让孙权知道,此人乃是民间大才,调令录用之。 “钟离兄之自知,寻不及也。夫子曾言:‘人生在世,贵在自知’。钟离兄通达人情,自知己身,实乃是明智之士也。 但寻受外祖荐举,从军报国。为不负外祖在天之灵,必要辅佐朝廷,讨伐篡逆之贼。天地悠悠,以全此心。我终身将以此为志,誓死必达之”。 钟离牧闻得黄寻这番豪言,也觉激昂,遂说道:“若以后有机会,必要与黄兄北伐中原,诛灭篡汉逆贼”。 黄寻知道与钟离牧算是有了个约定和良好印象,但要收服此人,还得徐徐图之。 黄寻与钟离牧告别。想到如今服丧已过,可与徐大等人还军了,遂与孙秀说道。 “表弟,既然头七已过,为兄毕竟是从军之人,这就要回鄱阳了”。 “表兄这一去,又不知何年才能相见了”。 孙秀闻言又伤心了。 “表弟不需如此小儿之态。还记得我从贺府离去之日,你来送行时,我给你说的话吗。身为男儿,当要顶门立户。如今我父母俱亡,论在世之亲,也只有表弟与舅母了。表弟再过几年出仕,自然你我同朝为臣,还怕没有相见之日吗”? 于是黄寻劝慰住了孙秀,自去与贺广告辞。贺广闻黄寻要回军,说道。 “贤侄来吊唁并为家父服孝之情,我贺家定会谨记。来日若有我贺家帮忙之处,贤侄尽管开口。我贺家若能帮,必报之”。 “贺大人太过客气。侯爷之恩遇,寻自当为侯爷服孝,说什么报与不报呢?说句实话,我已将贺家视为我亲族。若是以后有用的上黄寻之处,还请贺大人来信告之,寻必当万里来投”。 “既然如此,我便认下你这个亲戚,你可以世伯呼之”。 “世伯在上,请受黄寻一拜”。 贺广受了黄寻这一礼。受这一礼,就表明贺广接受了黄寻贺家亲戚的这一身份。虽然贺齐去世,但身为贺家嫡长子的贺广既然认下黄寻。那以后黄寻就还是能借贺家的势,有些事情就好办了。 黄寻与贺广再说了会话,接着郑重告辞,与徐大等人踏上了回程的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