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章:令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  (第2/2页)
常大。    王二也曾几次率领叛军攻打周边的县城,不过在早有防备的情况下只能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王二只能纵兵劫掠村镇。    可是百姓手里又能有多少粮食,而且王二手下本就是来自附近的村镇。    这让王二这伙人的名声直接就臭了,附近百姓是怨声载道,王二手下也是人心动荡。    这一切,孙传庭自然都看在眼里。    孙传庭相信,只要等到开春,自己这一万多青壮训练完成,绝对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王二,到时候整个陕西将会重归平静。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却忽然传来军报。    固原守军由于欠饷,发动兵变,劫掠了固原府库,已经朝着泾阳,三原一带来了。    这让孙传庭顿时气的都想要骂娘了。    固原属于宁夏重镇,更是三边总督武之望的驻地,驻军有近三万余人。    这三万余人可不是王二那种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这可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    关键白水就在三原的东北方向,距离三原不远。如果让这伙叛军和王二等人汇合。    那陕西的局面就更加糜烂了。    孙传庭手下这一万多青壮才刚刚接受训练,对付王二都还力有未逮。    再加上固原的叛军,孙传庭现在出兵只是送死。    而且最要命的是,王二这帮人以前只是农民,就算声势再浩大,也打不下防守严密的县城和关隘。    所以孙传庭只要不心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王二锁死。    可是现在。    这伙固原叛军人数众多,训练有素,完全具备攻打县城和关隘的能力和经验。    依靠原来的策略,肯定无法再困住叛军。    孙传庭知道,如果只是单靠自己,已经没办法再收拾局面了。    毕竟这涉及到边军,已经超出了孙传庭的管辖范围。    三边总督武之望手下有足足十五万大军,在固原驻扎着三万。其余延绥,宁夏,甘肃,临洮等地都有数万驻军。    只要武之望调配得当,肯定能剿灭这伙叛军。    但是武之望能做到吗?对此孙传庭很是怀疑。    如果是其他地方的驻军发生叛乱,孙传庭可能对武之望还抱有一丝希望。    但是这次发生兵变的可是固原,那本来就是武之望的总督府驻地。    武之望连自己眼皮子底下都管不好,更何况其他地方。    而且孙传庭现在还不知道,武之望是不是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    “来人,八百里加急,将军报送往京城。”    孙传庭忽然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到了此时,孙传庭这才有些理解朱辰当初对陕西的焦虑。    孙传庭此时觉得,这种程度的乱局搞不好才只是开始。    这或许是一个比辽东会更让人头疼的局面。    现在的辽东虽然危险,但是目标明确。    可是陕西这边,却是有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    孙传庭甚至都不知道,下一刻哪里会出问题。    接到军报,朱辰气的忍不住就想骂娘。    之前朱辰只是将目光盯在了陕西地面,却忽略了陕西周边。    这武之望,朱辰前世还真听说过。    武之望可是明末著名的大夫,而且还是一代妇科圣手。    朱辰只能感叹武之望是入错了行。好好的当个大夫不好吗,非要去带兵打仗。    不过文人领兵,这在明末本就不稀奇。    武之望再差,也比那些只会背四书五经的要强一些。    还是制度出了问题啊。    朱辰此时已经非常迫切的想要建立军校了。    虽然明朝有所谓武举考试,但是除过弓马娴熟之外,就是死记硬背兵书战策。    这样选出的武将根本就没有基本的作战素养,比那些文人其实强不到哪里去。    或许该将种子撒出去了。    朱辰扭头看向了身侧的王承恩。    “承恩,宣旨。让徐应元去陕西做监军,和孙传庭一起平叛。另外再加封孙传庭兵部尚书之衔,节制固原,延绥,宁夏,甘肃,临洮驻军。”    武之望生死不知,需要有人去主持大局。朱辰最属意的自然是孙传庭。    不过孙传庭毕竟分身乏术,还有陕西的一摊子事要管,三边总督还需要另外有人接手。    其实朱辰一直都清楚这时候谁最合适当这个三边总督。    但是因为原本的历史原因,对此人朱辰一直心怀疑虑。    这个人选自然就是现任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    之前还可以再想想,但是现在已经火烧眉毛了,也由不得朱辰再犹豫了。    原本的历史中,崇祯选择让杨鹤接任了三边总督。可惜杨鹤却将事情弄的一团糟,这才让洪承畴接了杨鹤的班。    虽然洪承畴很快就稳住了局面。    可是这一耽搁,就是两三年。叛军对陕西地面造成的巨大破坏已经无可挽回。    “令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    武之望犯了如此大错,就算没死,也不可能继续再当三边总督。    其他朝中官员则是对三边总督这个职位是畏之如虎。    现在整个固原几乎都没人了,而三边总督府就在固原。没点胆量,还真不敢跑到固原去任职。    所以洪承畴的任命没有引起任何异议。    毕竟明朝这些文官贪生怕死可是出了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