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二章 批量生产明君  (第1/1页)
    初唐:开局告诉李二我是穿越者正文卷第三百八十二章批量生产明君为人君者,最应该要有什么样的品质?    其实真要说的话,说个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李重之所以要把善于纳谏放在首位,那就是希望,后世的帝皇能够接受人民的监督。    当然!    或许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番痴心妄想罢。    毕竟……    试问中国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皇帝,而能够真正做到善于纳谏的,又有几个?    好像也就只有一个李二而已。    一想到这里……    洛阳。    公主府。    李重也是忍不住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后面再加一条杠杠,“——以太宗文皇帝”举例。    敢拿李二举例的,大概也就只有李重了吧。    咳!    接下来,就让他编造李二的一生吧。    说起来……    挺可惜的,为什么他不在之前,就问问李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这一年。    最大的五名倭女已经二十五六岁了。    小一点的那五个,也是已经十四五。    不过说实话……    最近,也不知道怎么的,他倒是对这些倭女没什么兴趣了。    毕竟……    他现在手头上的正经事多的是。    刷刷地在李丽质的寝室里把文章给写了出来。    全篇文章的要旨就在于,就算没有他这个李二,在这隋末乱世,也会有另一个李二。    当然!    李重也不否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是有他这个李二,大唐便估计不会出现贞观这些文臣武将的盛况。    进而……    李重最后又论证,这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就会诞生出什么样的人。    所以基本上你翻翻史书就可以看的到。    以后的大唐皇帝,大概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德性。    那么,在知道了这些以后,具体有什么作用。    很简单!    通过这样,大唐便说不定有一定的可能性,批量地生产明君。    想想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什么秦国能出那么多代的明君,可以奋六世之余烈?    事实上……    这就跟六国不把人家秦国当人看有关。    说人家居住在蛮夷之地,跟蛮夷没啥区别。    还说人家祖上不过就是个养马的。    那秦王能不励精图治吗?    怎么也得出一口这个恶气吧?    而为什么现在大唐,又可以有这么多的明君。    虽说说这个好像言之尚早。    但从李承乾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也都还没有腐坏,酒池rou林,起奢靡之风。    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唐要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像是修铁路,修桥这些,哪一样不耗费大量的民力。    然而,这些又有哪一样不重要?    都十分重要!    并且说一句是大唐接下来必须要倾注一辈子去完成的大事业都不为过!    所以……    李承乾他为了做好这些大事业,也就很难有什么,让百姓去给他修行宫,给他享受的机会。    真要说的话……    李重在文中也是推测,如果不是自己弄出来了铁路这些东西。    因此把李承乾的注意力给吸引了去。    估计……    李承乾早就不知道修了多少座行宫了。    本来接下来李重还想写写李象的,不过算了,毕竟……    这就是拿来给李象看的。    另外……    这越是到了后面,这预测就越是有可能不准,毕竟有一些事情,其实是由多种因素一起影响最终才变成那样的,李重觉得。    他还是不要自己把脸伸出去让别人打为好。    写完。    看了看没什么问题。    李重也是想着,该找个什么时间,给李象。    最后想了想……    算了!    还是等自己跟李承乾都死了以后,再由李恬给李象看吧。    当然!    又或者是,只要把李承乾那部分的内容给删了,然后就可以直接给李承乾跟李象父子看都没什么问题。    好纠结啊!    最后……    李重还是打算忍痛割掉。    先把写李承乾那部分的内容给抽掉,然后再把这些内容,让李恬去送进宫去。    李恬这边……    拿到了文稿以后,也是很快就进了宫。    李承乾看完,只能说无比感慨。    他的老师,永远都是这么地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    这倒是为后来大唐出产明君,提供了一个指导。    甚至……    这理论,应该还能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地方。    就好比说:    为什么贞观朝感觉名臣那么多?    再反观自己……    其实……    李承乾干的也不错。    不少臣子,都十分有能名。    在百姓当中,也还是有一些名声的。    只是怎么说呢。    这数量有点多了,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同质化严重,然后,你分一点,我分一点,竞争也大了,于是,也就没有贞观的时候那么地明显,以及显得难得了。    然而……    其实,元亨朝的能臣,也是一点都不少的。    看完了以后,便让李恬待会把一些州县上贡的贡品给带些回去。    跟老师说什么赏赐金银田宅这些的,倒是感觉有点俗了。    如果李重知道他是这么想的,肯定就会跳出来说,你老师我就是喜欢俗的,而且是越俗越好!    写完了文章后。    李重这才抱着十四五岁的倭女在自己的怀里好好地玩弄。    只能说……    自己为了大唐能够千秋万世,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不过其实他也不完全是为了大唐吧。    事实上……    他还是为了天下百姓居多。    剩下的那一小半,才是为了大唐。    ……    元亨二十八年。    西域。    东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    一部分人留在了赵国,打算接受赵国的招安,而另外一部分的人,则是觉得这不能接受,打算还是要过自己以前放牧的生活。    只能说,后面的这部分的人,就多少有点不识好歹了。    不过其实不管是选择了什么,大概都会心有惴惴吧。    而且……    说不定还有点羡慕对方。    总之……    不愿意留下来的那一批,当然也就被遣返了。    只能是重新回到河套地区。    不然……    他们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了。    李欢文还以为接下来要打一场大战呢,不过这样的话,貌似也能接受。    只是……    这有一部分的人虽说是接受了招安,可难免日后说不定又会觉得不满,毕竟两边的生活习俗,都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    只能说……    在彻底融合之前,还是要时刻警惕,做好沟通吧。    这一年。    李治也是派使臣来跟李承乾要地。    他打算把自己的太子安置在大唐的西边,让他自己去尝试建国。    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