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分兵的决定 (第2/2页)
以外的汉军诸将来说,能够在彭城之战的溃败后,以收拢的溃兵,还有从关中征发的老弱病残,成功击退西楚军的追加部队,已经是极其难得的胜利。 而能够率领士气低迷的一众溃兵,以及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们,赶跑士气正旺的西楚军,韩信无疑得到了众人一致的肯定。 刘邦喜气洋洋,经过这一战,他终赞同了张良提出的计策,决定让韩信分兵,替自己征讨反叛的诸侯。 开辟另外一个战场,攻占北方诸地,削弱项羽可能得到的助力,同时亦是最大可能的集合天下之力,然后和正面对抗项羽的自己,对项羽形成包夹局势。 最终合兵一处,一举战胜项羽。 趁着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刘邦向麾下的众将宣布,让韩信率领一部分将领,分兵征讨反叛诸侯的事情。 众将虽然心有疑惑,但听到是刘邦和张良共同商议后的决策,并没有反驳的意见。 只是等到刘邦把曹参,靳歙,灌婴,傅宽,柴武,丁复,丁礼,孔聚,陈贺,吕马童等将领全部派遣到韩信的麾下,跟随韩信一起,征讨反叛诸侯的时候,才一片哗然。 因为从这份名单上来看,除了吕泽吕释之兄弟,以及其他如夏侯婴等刘邦的心腹将领外,几乎囊括了当时汉军营帐中绝大部分,有名有姓的将领。 如果对比一下的话,那么分拨给韩信的将领,还要远远超过了跟随着刘邦一起,留下来对抗项羽的数目。 这么一来的话,让人有些难以辩解,究竟哪一只部队才是主力,哪一只部队才是偏军呢? 曹参高声大喝道,“大王,留下来和您一起对抗西楚的将领,是否少了一些?” “西楚军实力强大,我军本非他们的对手,现在又分兵两处作战,更需要小心谨慎才行……” 他看了一眼韩信,摇头道,“并非末将不愿意跟随大将军,征讨反叛诸侯。” “为了大王的安全着想,末将愿意留在大王的身旁,跟随大王一起对抗项羽。” 其他将领也醒悟过来,纷纷出言,说自己愿意留在刘邦的身旁,一起对抗项羽。 刘邦面露愠色,低嘿一声,破口大骂道,“别以为寡人不知道你们的心思。” “这次跟随大将军征讨反叛诸侯,所立的功劳,全部都由寡人亲自过目,最终统一封赏。” 他目光扫过脸上依然犹豫不决的众将,伸手指了指樊哙道,“想要留下来跟随寡人,一起对抗项羽,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你们能打得过樊哙就行。” 众人闻言望向樊哙身材魁梧,腰大十围的雄壮模样,顿时不约而同的摇头不已。 汉军虽然将领众多,但以个人实力而言,所有人都公认,樊哙乃是军中第一人。 当年鸿门宴,张良之所以会建议刘邦,带着樊哙等人一起赴宴,主要就是想要依仗樊哙的强大实力,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能够带着刘邦成功逃脱。 连霸王项羽这等绝世强者,看到持盾闯入营帐的樊哙时,都称赞樊哙是“真壮士!赐之卮酒”。 众人虽然自恃实力强大,也不敢单身一人和樊哙对战,除非是一拥而上围攻才行。 刘邦见状,继续开口解释道,“西楚军虽然强大,然而纵观霸王项羽以往的一系列战绩,便能够清晰的看出,西楚军野战无双,但攻城却并无优势。” “只要我军坚守城池,以项羽攻城的能力,说不定等你们成功讨伐了所有反叛诸侯,他都没能够攻下一座城池。” 曹参等人闻言双眸一亮。 众人在脑海中回忆项羽的战绩,发现确实如刘邦所言,相比强大的野战实力,西楚军的攻城实力,简直不值一提。 而且刘邦也没有把所有将领,都派遣到韩信的麾下,依然保留了众多亲信将领,如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还有吕泽吕释之等人,还是留在他的身旁。 这些人要么和刘邦是亲戚关系,要么是刘邦最信任的亲信,之所以把这些人留在自己身旁,跟随自己一同守城对抗项羽,从中就能够看出刘邦小心谨慎的态度。 因为从某一方面来说,要和项羽正面对抗,肯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在,看不到半点胜利的情况下,依然对刘邦忠心耿耿。 难保有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对刘邦起了异心,转而投靠项羽,反过来对付刘邦。 恰恰是樊哙夏侯婴,吕泽吕释之这等人,和刘邦的亲密关系,可谓是荣辱与共,才不可能会轻易背叛刘邦。 所以这么看来,刘邦派遣到韩信麾下,和留在自己身旁的名额,反而证明了刘邦用人的独到之处。 一旁韩信冷眼旁观,心中暗叹不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