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当年弥勒曾兴兵 (第2/2页)
耳朵一动。 一位英姿飒爽,双眸顾盼生辉的女子从暗处现出身影,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入方腊,包道乙两人耳朵道,“如果大哥和包道长前往山东,不妨带着百花一起。” 目光望向方包两人,方百花落落大方道,“我们明教在江南一带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巅峰。” “如果再继续不顾一切壮大的话,势必会引起官府的注意,对明教产生警惕。” “北方一带,正好仍旧是我们明教没有触及的地方,与其在江南缩手缩脚,不如转个方向。” 方百花面对方腊,还有包道乙疑惑的目光,轻轻拍掌道,“不知大哥和包道长,觉得百花的意见如何?” 方腊苦笑一声,摇头道,“就算我们准备拓展北方,开辟新的传教势力。” “也需要一个能力出众的教中高层,前往北方亲自坐镇,才可能取得可观的成果。” “而且北方毕竟还是佛道两派影响力较大,我明教贸然进入北方,结果谁也无法预料……” 当年唐武宗灭佛时,明教因为陈硕真起兵反唐的原因,无奈托付于佛教名下,于是惨遭池鱼之祸,差点被朝廷连根拔起,不得不偃旗息鼓停止一切活动潜伏。 如今唐朝虽早已灭亡,但躲在浙西的明教,却没有在五代十国,战火纷飞的时代,取得先机趁势崛起。 明教毕竟不比其他的教派,还背着一个造反的名头,不管是谁坐在龙椅之上,都对他们保持着足够的警觉心。 当年割据两浙,建立吴越国的枭雄钱镠,发现明教一旦有稍稍露头的迹象,便会立即派兵围剿,因此使得明教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实力难以壮大。 所以在其他道教和佛教两派中,各个不同的教派,都有不同程度的实力增长的时候,明教的处境反而越发地艰难。 再加上前几代明教教主,无论才智和实力,都不过是中人之姿,哪怕殚精竭虑,勉勉强强维持着明教没有落败,已经很不容易,哪里还谈得上壮大明教? 这样困顿的局面,等到方腊坐上明教教主的位置后,才终于缓缓地改变过来。 宋徽宗赵佶上位后,专心享乐,在蔡京,朱勔等人的谗言下,于苏州设置应奉局,为赵佶搜求两浙之地,尤其是太湖中的珍奇花石进献,号称“花石纲”。 朱勔竭力奉迎赵佶,满足天子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使得江南的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纷纷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 方腊便趁乱大举吸收,江南各地被朱勔祸害的百姓,成为明教的教徒,明教的实力才勃然壮大。 朱勔此人劣迹斑斑,江南人民不堪其苦,名列“六贼”之一,历史上后来方腊起义时,就是打着“诛朱勔”的名义。 而对于被道教和佛教两派,各家传统门派瓜分的北方,方腊率领的明教,其实并没有和他们争夺信徒的打算。 此时方百花说出,受制于在南方的明教实力,已经达到了瓶颈,一时间难以突破。 不如就此由南转北,前往山东境内,试一试是否能够在北方,开辟出新的势力范围。 方腊闻言,顿时大为心动。 包道乙却神色一凛,向方腊方百花两兄妹警告道,“教主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北方佛道两派虽说门派林立,但情况却极其复杂,明教如果没有准备妥当的话,决计不可贸然进入北方传教。” 方百花俏脸掠过一丝不以为然的神色,反驳包道乙道,“包道长何出此言?” “我亦是为了明教着想,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道长既然反对我的建议,亦需说出你的理由。” 方腊一言不发,静静地倾听着两人的争辩。 包道乙犹豫片刻,这才咬牙道,“不知道教主是否听说过,当年贝州王则之乱?” 方百花一怔,不解反问道,“王则是谁?” 方腊心中一动,向方百花出声解释道,“当年赵家人仁宗朝,弥勒教教主王则在贝州发动兵变,自称东平郡王,并且还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 “后来朝廷明镐,文彦博两位大臣,率领重兵围攻贝州,最终攻陷了城池,王则在被俘后押送到东京汴梁城,遭肢解而死。” 方百花闻言俏脸生辉,大感兴趣道,“想不到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有弥勒教起兵反宋?” “这位弥勒教的教主王则,真可谓是我们明教的前辈。” 方腊却不理睬方百花的感慨,而是对包道乙询问道,“道兄乃是包孝肃之后,想必十分清楚,当年王则起兵的真相。” “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你就把当年王则起兵反宋的事情,向我兄妹两人详细分析一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