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二章 击芴众喝 嗣武二祖  (第1/2页)
    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中的将军怎么样呀。    当刘备问出这句话后,他脸上的自豪之色丝毫不加掩饰。    这时大臣们的神色,或喜悦,或兴奋、或震撼,每个人的神情都不相同。    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想法,那便是对糜旸取得这场大胜表示惊叹。    在取得这场大胜后,糜旸已经达成东败吴军,北覆魏军的成就。    而且这两场大胜,还同样是一场足以引起天下间震动的大胜。    有着这种功勋在身的糜旸,不管殿中的各位大臣心中真实的想法如何,但在表面上他们必须称赞糜旸。    满殿汉臣端坐在坐席上,他们举起双手左手压右手,将手藏在袖子里,然后将双手与额头平齐。    最后他们弯曲身体,朝着刘备的方向深深一拜。    受过良好教育的满殿大臣,在做这个举动时竟有种出奇的一致感。    因为众多大臣齐齐做着一个举动,所以他们的举动十分让人赏心悦目。    当众多大臣朝着刘备下拜之后,一阵阵响亮的祝贺声开始在大殿中响起。    “大王威武,糜郎壮哉!”    这句话在群臣的口中不约而同的发出,然后如平地惊雷一般响起。    那响彻大殿的祝贺声传到刘备耳中时,刘备再次发出一阵阵笑声。    刘备的笑声夹杂着群臣的祝贺声,渐渐传出到大殿之外被殿外的人所听到。    殿外的侍卫、宫娥、宦者虽然不知道殿内为何会传来一阵阵庆贺声。    但是这阵庆贺声落在他们的耳中,却让他们的心中浮现一种莫大的安全感。    当群臣的祝贺声停止之后,刘备见群臣脸上浮现着疑惑之色。    群臣是在疑惑,为何糜旸会突然取得这场大胜。    如果是曹仁率领大军进犯汉兴郡,那么糜旸不会事先得不到一点消息,从而向成都求援。    但又不可能是糜旸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因为糜旸手中的兵力是不够的。    况且无论是哪种原因,糜旸打败曹仁这件事显得有些太突然了。    在之前众臣的印象中,糜旸应该还在汉兴郡中探查天子刘协的消息才是。    迷惑的情绪萦绕在诸臣的心头。    虽然他们知道糜旸不可能会谎报军功,但是正是因为知道这点,所以他们才迫切的想知道,糜旸究竟是如何打败曹仁数万大军的。    观察着群臣的疑惑之色,刘备从桉上举起一封密奏。    这封密奏正是之前糜旸上奏给刘备的,方才刘备已经提前从衣带中取出。    刘备将这封糜旸的密奏命侍者交予董允,让他在大殿中宣读出来。    董允恭敬的从侍者手中接过密奏,随后他站在大殿之中将密奏打开。    当他看到上面的文字后,董允心中既有着对糜旸的钦佩,又有着一种感慨。    想当初糜旸在西城外将这封密奏交到他手中,今日兜兜转转又是他代替糜旸,将他密奏中的内容给宣读出来。    这一切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一般。    心中异样的情绪并没让董允迟疑,他在殿中众臣的面前,将手中这封密奏中的内容给念了出来。    “曹贼自篡帝位,耀武北方,臣忧心如捣,假寐忘寝。    汉室煌煌,育臣成长,臣却无为,愧对汉恩。”    董允出身士族家庭,对于官话他自然是从小熟知。    当他用抑扬顿挫的官话,代入糜旸的情感念出以上的话语后,殿中的群臣在脑海中瞬间浮现一位年轻人,遥望北方悲叹惋惜的身影。    脑海中浮现的场景,让殿中心怀汉室的大臣,心中对糜旸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今年七月,曹丕篡汉自立。    这件事是无数心怀汉室大臣心中的一根刺。    这根刺现今在糜旸的文字下,开始又在他们的心中隐隐作痛着。    特别是诸葛亮,他只知道刘备与糜旸的密谋,却并不知道糜旸密奏中的内容。    当他第一次听到糜旸的自我剖白后,他感觉到一种知己的情绪在心间荡漾着。    若说对汉室的忠诚,他并不比任何人差。    糜旸的文字算不上华丽,但是往往最真实的情感,用最普通的语言就可以体现。    此时在大殿中的群臣心中,糜旸赤胆忠心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    当董允念到“为人臣者,岂可知镇不知征”后,殿中群臣心中对糜旸的这句豪言浮现赞叹之意。    群臣皆壮糜旸所言。    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之后,糜旸便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他的具体谋划都说出了出来。    而当殿中群臣知道糜旸的具体谋划后,他们方才浮现恍然大悟之色。    原来用的是这招!    在明白糜旸的具体谋划后,殿中群臣脸上尽皆浮现对糜旸的钦佩之色。    群臣纷纷将艳羡的目光投向糜竺。    芝兰亭树,为何落于别家宅院乎!    自己人知自家事。    自从刘备起兵以来,他虽然有时也会设伏,但他大多数时候的用兵方略都是喜欢正面对抗。    刘备的用兵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麾下将领的用兵风格。    这种用兵风格,很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固定印象。    那就是汉军大多不会使诈,不知变通。    这种固定印象不能说错,但有时候却会让敌军产生误判。    所以糜旸采用诈降之计时,是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目前的结果也验证了他们的想法。    因为是提前得知结果,然后再去分析糜旸的谋划。    这就导致殿中群臣的内心分析,都是偏向于糜旸的谋划是对的。    而这种心思在慢慢加深着,群臣心中对糜旸的钦佩之情。    法孝直后继有人!    董允念诵完糜旸的具体谋划后,便念到了那句令刘备最喜爱的那句话:    “尚一自送,则臣必使六军囊括,虏无孑遗,威风电迈,天下侧目!”    刘备当初最喜爱糜旸的这句话,是因为他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糜旸强大的自信。    但当这句话落在群臣耳中时,结合他们方才看的战报,那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糜旸似乎会未卜先知的奇妙感觉。    未卜先知四个字的评价要是落在敌人的身上,那会让人恐惧。    但当落在自己人身上时,带来的只有亢奋!    这种奇妙的感觉让群臣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亢奋,有的人开始拿出手中的芴板拍击着手心。    这些大臣大多以东州派大臣为主,他们原本的领袖是法正,但是法正死后东州派的官员却陷入一片迷茫中。    他们好像找不到一位新领袖,可以保障他们的利益了。    虽说东州派另一位大老李严官位,政绩都不错。    但是在目前的时空中,元从派大臣并没有受到重创,李严目前的功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