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北美1846_第696章一年半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6章一年半后 (第3/4页)

队浩浩荡荡的货轮,航向四面八方,开启了帝国历程中新的篇章。

    这犹如希望的种子一般,播撒向广袤的大地,期待着多少年后结出累累硕果。

    每一批离开的船队中,都有大量皇子殿下招募的出色官吏,富有经验的殖民地官员以及桃源行政学院,长安师范学院,皇家医学院等等一些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奔向远方。

    还有一些工厂设备,能工巧匠和大量亲族的人员,帮助藩王打理领地。

    例如唐-李仁殿下被封为南美洲幽州王,王后是一等国公柳贤君的嫡长孙女柳氏,也是大唐帝国一等一的豪门。

    这种大喜事儿,长安柳氏一族那必然要倾尽全力帮衬,出人、出力、出资金、出设备,大举前往南美洲建立万世不移之基业。

    幽州兼具两洋之利,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山地濒临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

    尤其是西部山地铜矿资源丰富,是下一步要着力发展的主要产业。

    未雨绸缪

    一些矿山设备和开掘铜矿等机械,车辆,火力发电站,矿粉厂,冶炼厂,水泥厂,砖窑等等设备,都需要从漫长的海路输送过去。

    再加上钢材,水泥以及建设厂房和城市所需要的物料,足足装满了二十几艘万吨货轮,随行的各色人等高达7700余人,携带物资众多,这又坐满了11艘移民船。

    从5月末到8月间,陆续起航驶向远方的藩王船队数量多寡,成为了帝都长安乃至整个帝国舆论热议的话题,甚至带动了小小的一波移民热潮。

    跟随藩王迁徙的主要是那些善于寻找机会的小商人群体,苦于帝国本土的竞争激烈,索性心一横,卖掉了产业,跟随着船队万里迢迢的前往藩国创业。

    反正都是大唐帝国属地,往来很方便。

    在米国

    法军极力维持的表面和平,并没有能够扭转内里的裂痕继续扩大,而美国局势的动荡也影响到了欧洲移民。

    在1887年度,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第1次缩少到20万以内,最终是18.53万人。

    而来自大唐帝国的华裔移民达17.69万人,第一次距离白人移民者总量不足万人。

    也是在1887年度,美国流失了25.14万人,大部分移民到大唐帝国中部大平原各省,少部分移民南美,呈现了双向流动的态势。

    这些离开美国的白人家庭很多来自于德裔,法裔或爱尔兰人,他们厌倦了美国族群分裂的争斗,厌倦了美国的高额税赋,厌倦了永无休止的游行和罢工,期望离开这里,寻求一份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政局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的大唐帝国,对这些白人家庭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而颇具规模的德裔,英裔或意大利裔街区社团,让这些白人移民家庭能够方便的融入社会,找到工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一年输入的移民共计36.2万,流失的居民25.14万,移民净增长11.1万人,为历年来最少。

    这也反映出当今美国社会治安动荡,国内矛盾尖锐的现实,移民国家凝聚力不足,缺少社会主流族群和完整的国家意识,分裂的趋向越发明显。

    自从42年前开始,美国在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中失败,社会动荡后再动荡,遭遇挫折后再挫折,终于难以维持统一的大陆国家格局。

    美利坚联盟国破裂了,一分为五,如今日子过得也蛮不错,这给了北方佬强烈的示范效应。

    日子过不下去,那就分开呗。

    米利坚合众国如今民众日子过得越发艰难,政府穷的叮当响,国内赋税沉重,简直是问题一大堆。

    工业,金融,铁路,电报邮局和重要的煤炭矿产全都被华裔财团掌握,还有国外的英资财团和法国高利贷者的压榨。

    底层普通国民对前途感到绝望,白宫面对困难应付的手段寥寥无几,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这更加剧了底层民众的不满。

    纽约在1888年10月3日爆发了30万人大游行,随即各大城市纷纷响应,华盛顿,费城,匹兹堡,波特兰等城市也先后爆发了规模不一的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持续的街区暴动。

    实在没辙

    法国远征军只得请求北美大唐帝国驻军司令部联合行动,分头开始镇压到处纵火的街区暴动,忙的是焦头烂额。

    大唐现在和法国是经济蜜月期,也不好无动于衷,于是也派兵在纽约,匹兹堡,费城等城市执勤,只不过手段较为柔和而已。

    大唐帝国驻军只是制止纵火伤人,组织巡逻队安定地方街区,暴徒们只要不撞到手里来,就视若不见,不会主动的去抓捕和镇压。

    这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

    这让美国舆论对大唐帝国驻军好评如潮,而对费力八功的法国军队强力镇压民众行为,简直是骂的狗血淋头,言辞相当刻薄。

    关键在于一个外人的手伸的太长了,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情绪。

    这些美国报刊舆论很多都有英资财团的背景,在崇尚言论自由的美国并不违法,法国人也无可奈何,只是心中憋屈到要爆炸。

    说实话,在全世界都横着走的法国人,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

    在南美洲

    1887年7月爆发的南美洲太平洋战争,也被称为“鸟粪战争”或者“硝石战争”,经过近两年的战争后,渐渐分出了输赢。

    在规模最大的“安托法加斯塔战役”中,训练有素的1.7万智利军队,面对玻利维亚总统伊拉里翁·达萨亲自率领的7万大军,打的有章有法,血战一周后,坚守住了安托法加斯塔。

    随后赶来的万余智利援兵,带来了有力的新生力量。

    眼见着玻利维亚军队打得毫无章法,攻击的势头越来越弱,德裔将领奥托-冯-斯滕贝格果断的投入重兵反击,将玻利维亚军队打的大败而逃。

    而在另外一条战线上

    1.3万秘鲁军队却给智利人一个沉重的教训,赢得了北部边境“阿里卡战役”的胜利,毙伤智利军队2640余人。

    这一胜一负,引发了参战三国的巨大震动。

    在秘鲁国内民众欢庆胜利的同时,战败后,狼狈逃回首都拉巴斯的玻利维亚总统伊拉里翁·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