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出征前的安排 (第1/2页)
,问鼎十国 汴京开封延和殿。 罗幼度毫无帝王风范的拍案大笑,下方严峻肃然的枢密承旨韩微勉力维持自己的形象。 因为跨海远征,远不如陆路驿站相连,快马传送来的方便。 而且海上行船小船易翻,得大船来往,还得看气候而定,避开大风大浪的天气。 只为一点消息情报就派遣大船往来,过于奢侈。 故而倭国、高丽方面的消息是一月一传,随军司马将月内的军情琐事,一一记下,然后林仁肇、陈德诚两人将军情奏报整合,由同一艘船送往登州港,再由登州转至汴京,传到罗幼度的手上,当然发生特殊情况需要立刻联系朝廷自当例外。 时隔一个月余,罗幼度再次收到了东方传来的战报。 战报写得很详细,罗幼度通晓兵事,这一字一句地战报如同影像一样,在他脑海里如幻灯片一样闪过。 他能够明了的揣测出敌我双方面临的局势。 一开始战报的话风还是很正常的 林仁肇凭借千里镜以及战舰的优势,封锁了对马岛,断绝了倭国侵略军与倭国本土的往来。 接着卢绛、农皓出色的表现,他们在济州岛击退二十倍于己的藤原师辅,最后林仁肇准确地判断出藤原师辅的路线,一举将入侵高丽的倭军歼灭于大海之上。 藤原师辅欲乘舟而逃,让郑彦华生擒。 但到了陈德诚的倭国本岛,话风就彻底地偏了。 自攻破大宰府,全得九州岛之后,倭国就冒出了许许多多的汉人后裔。 什么刘邦的子孙,秦始皇的子孙,还有徐福的子孙,甚至还有杨玉环的后人 罗幼度眼泪都笑出来了,对着韩微说道: 马嵬驿之变是李唐太子李亨针对唐玄宗的兵变,目的是要唐玄宗的命。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临阵倒戈,不愿意弑君,这才抬出杨家人挡罪。 没见马嵬驿之变以后,李亨就跟李隆基分道扬镳,自己跑到了灵武自立去了。 就这情况,杨玉环能够跑到倭国,有鬼了。 韩微啼笑皆非的道: 罗幼度颔首道: 倭国偏远,想要有效地控制,得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岛上安排驻军,让自己的官员总揽岛上的事务,让华夏文化取代岛上的神道传说,废了他们天皇的神化,另一方面就是给岛上的武家喝汤,借助他们的手,稳定岛上的局势。 他们愿意称自己是华夏人,胡乱认祖宗,虽说心里有些膈应,但对于朝廷的统治是大有好处的。 在中原本土,也不会有人当真。 李渊把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尊为先祖,后世又有谁将此当一回事了 别说李渊,即便是当朝,罗幼度都听到他的祖宗是帝喾麾下掌管民事的火官祝融。 反正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跟祝融有什么关系。 罗幼度沉吟片刻道: 韩微明显做过备案,说道:「在未灭契丹之前,高丽以安抚为上。等我们灭了契丹,高丽 太子如何就无关紧要了。」 他说道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敬慕,叹服道: 历史上唐高宗也曾踏足过海东半岛,他命李绩、苏定方、刘仁轨三员大将,抵定了海东的局势。 他们覆灭了高句丽,灭亡了百济,还让野心勃勃的倭国在白江口吃了大败,完全可以说将海东的局势掌控在手中。 但是就是因为新罗尚有余力,而李唐的重心为吐蕃吸引过去以后,让新罗钻了空子,从而一统海东,从唐朝的手中,夺回了百济以及一部分高句丽的控制权。 现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海东的军事力量为契丹、倭国洗刷了一边,又在陈处尧的cao控下,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内战。 海东半岛本就平静不久,又遭遇这种大动乱。 说元气大伤都已经很客气了。 整体劳力的流失至少一半,数十年内别想恢复元气。 数十年后,海东半岛还有谁能记得高丽 陈处尧这一棋,实在是妙不可言。 韩微本就对罗幼度充满了敬意,觉得自己的君上深不可测,可越相处下去,他越觉得面前的大虞皇帝莫不是上天派来拯救这天下的 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利害的人物 罗幼度谦逊地道: 韩微作揖道: 罗幼度嘴角微翘,心底飘飘然的,其实不只是韩微,很多人看他的眼神近几年都有所改变,有种个人崇拜的意味。 一句句画龙点睛的提醒,包罗万象,超乎常识的想法,匪夷所思却又无比正确的见解,让人不得不心怀敬慕。 也亏罗幼度是皇帝,真要换做他人,非得让人大卸八块的去研究了。 罗幼度绷着脸道: 他挥了挥手,说道: 卢多逊毫无疑问是个人才,在很多方面甚至可比赵普更出色,尤其是在谋略方面。 赵普长于战略,而卢多逊更擅谋略。 赵普能洞测人心,有大局观;卢多逊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心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