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天下_第二百零七章李清上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李清上场 (第1/2页)

    清平天下第二百零七章李清上场随着乜也利的落败和欧阳星辰的胜利,大顺与五狼部第一局比试,便可以宣告结束了。

    至于欧阳星辰为什么要说那些话,巴克多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

    他现在想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警惕自己。

    这个欧阳星辰,太厉害了!以后在战争中遇到他,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乜也利的武艺,巴克多是心知肚明的。

    别看乜也利的双锤,在欧阳星辰的面前,好像没什么威力,仿佛连欧阳星辰的一根毛发都碰不到。但是,在五狼部中,乜也利的双锤,那就是无敌的存在。

    双锤一出,谁敢争锋?

    就是这么厉害的五狼部的第一高手,仅仅八招...九招,便落败了。

    最主要的是,这九招中,欧阳星辰只攻了一招,剩下的,皆是防守的招式。

    若欧阳星辰一开始便不顾一切的进攻,乜也利还能扛得住他的‘九招’吗?

    答案,不能去想,也不敢去想。

    只能在赛后总结一句:幸亏,这是比试,而不是战场。

    第二件事情是,第二局比试,该怎么办啊?

    已经输了第一局比试,那么,这第二局比试,说什么,巴克多也不能再输了。

    自己提出的比试,己方连输两场。

    自己的面子,往哪放?

    同时,五狼部的面子,也丢尽了。

    只见巴克多在思索片刻之后,对着身后一名十六岁的青年说道:“八步脱,这第二局比试,我交给你了。不要让我失望啊!”

    话音落下,一名蜂腰猿臂的青年,从巴克多的身后,快步走了出来。

    刚一出来,他便对着巴克多信心满满的说道:“请少首领放心,此局必胜。若不能取胜,我自刎谢罪!”

    片刻之后,就在八步脱走到场中央之时,巴克多的声音,响遍全场。

    “第二局,我们比箭术。这是我五狼部的‘小箭神’,八步脱。今年都已经十六岁了,请大顺派人赐教啊。”

    这话说的,一语双关。

    即表明了八步脱的身份,又突出了他的年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信息:这巴克多,是有备而来啊。

    少首领去赴宴,带着五狼部的第一高手,这能说的过去。但是,你带着五狼部的‘小箭神’,这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吧?

    弄不好,一会儿,还会出来个五狼部的‘第一摔跤手’。

    你带这些人来赴宴,你好意思说你是来吃饭的?

    这也太明显了吧!

    听到巴克多的话后,“哗”,现场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之声。

    大家所惊叹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八步脱的年龄。

    十六岁啊,他只有十六岁啊!

    虽然在大家的心中,五狼部属于北方的野蛮之人。但是,他们的‘小箭神’,那绝对不是随便叫的。在箭术上,定然有非比寻常的成绩。

    十六岁,便拥有如此惊艳的能力。中原所说的‘年少有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同时,大顺也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该怎么办啊?

    人家只有十六岁,你好意思派一个年龄大的箭术高手出战吗?

    就算赢了人家,面子上也挂不住啊!

    毕竟比人家大了那么多。

    万一输了,那岂不是更加的尴尬。

    是而,最好的对应方式就是,也派一个十六岁左右的青年出战。

    于是乎,一连串的问题来了。

    十六岁的青年,能有出神入化的箭术吗?

    就算有出神入化的箭术,能恰好来赴宴吗?

    幸而,场中有李清!

    听说,李清的箭术就很不凡。

    虽然武顺将比试的权利全部交给了李清,但是,李清不能直接选择出战。

    还是要问一问在场众人的意思。

    这是武者之间,必须有的尊重!

    于是乎,李清将场中的众武将叫到一起,对着他们说道:“为了大顺的荣耀,将你们手中,那些箭术好的人带来吧。”

    众武将听后,转身而去。

    片刻之后,三名侍卫被带了过来。

    这三人分别是十九岁的任飞语,二十一岁的方中和十八岁的孙博远。

    李清对着他们直截了当的问道:“百箭之中,你们能中几何?”

    任飞语率先回道:“稳定发挥的话,我大概是九十八左右的成绩。”

    李清听后,沉默不语。

    孙博远想了想,回道:“我和飞语的成绩差不多。但我的发挥,没他稳定。”

    李清面无表情的看着方中。

    只听方中坚定地说道:“我一般能全中。但在一百二十箭的时候,会因体力不足,而出现致命的失误。”

    李清将这三人的名字,在心中默默的记了下来,说道:“你们先回去吧。”

    一旁的张景仁见后,瞬间急了。对着李清充满善意同时又小声地说道:“李将军,你让他们回去,那比试可怎么办啊?”

    “莫不成,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