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章 国事艰难 (第3/3页)
之后,朝廷的支出会变多,还是等平定辽东再说吧……” 朱由校想了想,最后用比较和善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变相告诉朱由检,自己并不想废除徭役。 对此、朱由检却说出了另一种见解。 “废除徭役,并非是一种出而不得的行为,废除徭役,南镇抚司监督,这只会让百姓对哥哥感恩戴德。” “哥哥忘了吗?日后我们还要收取赋税,如果废除徭役,百姓能在家中农作的时间更长,照料作物更加心细,那么亩产上涨,朝廷的赋税也就更高。” “更别提有了民心之后,若是日后要征收杂项,那么天下百姓在面对士绅蛊惑时,一旦有人提起这件事,百姓还会一条心的和士绅走到一起吗?” 朱由检的话有些道理,但朱由校却道: “徭役废除自然是好事,但民心真的在天子身上吗?” “弟弟别忘了、当初淮北大饥时,士绅不过稍微煽动,饥民便险些暴乱。” “如果我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却说这是朝中大臣的功劳,那么百姓只会感激朝中大臣,而并不会感激你我。” 朱由校的观点得到,他清楚舆论权眼下不在他兄弟二人身上。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兄弟二人做了惠民的事情,也会被推到朝中大臣身上,百姓只觉得出了清官,皇帝只是听取了意见罢了。 当然、南镇抚司可以宣传,但当地的百姓会相信吗? 是相信同乡的话,还是相信皇帝鹰犬的话? 这是一个难题,朱由检把它想的太简单了,朱由校想的更为全面。 对此、朱由检只能在沉默中说道: “哥哥想的周道,是弟弟我想的太顺了。” 朱由检清醒了过来,他以为他有锦衣卫、有了军队,有了钱财,就可以拿捏文官了。 但是他遗漏了一点,那就是人并不是棋子,百姓也会思考。 在这种舆论由文官掌控,并且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时代,百姓更愿意听取同乡官员的话,而不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齐王。 “弟弟能理解就好。”看着朱由检听劝,朱由校也松了一口气,随后拿起一份奏疏道: “这是熊廷弼听到了弟弟上次说要围剿老奴后送来的奏疏,熊廷弼回应,事情难为。” “弟弟多次保他,与我说他有才干,可眼下他经略辽东,麾下十八万兵马,居然不敢与老奴交锋……” 朱由校停顿,没有继续在说,但意思朱由检清楚,那就是开始怀疑熊廷弼的能力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上次守住辽沈,主要还是朱由检cao作得当,而熊廷弼所部,又是诸部之中,唯一没有斩首的兵马。 加上去年六月的蒲河之败,仔细算下来,熊廷弼并没有什么功劳,唯一可以称赞的功劳,或许就是整顿辽东有功了。 朱由校怀疑熊廷弼,这点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他也知道熊廷弼不会说场面话,说话比较直,所以让人觉得他怯战。 但朱由检清楚,眼下辽东明军实力是比较强,但将领的素质显然跟不上。 如果真的要收复失地,那朱由检最少要找到最少四个能指挥万人而不乱的将领。 这四个人,朱由检着实有些找不到。 不管是孙传庭、洪承畴,还是杨文岳、吴阿衡…… 他们都才带兵打仗不足一年,顶多也就和戚元辅他们一个水平,指挥万人,还是对付老奴和八旗主这样的对手,想要获胜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与其折损数万人,收复铁岭三地,朱由检还是愿意等待,等裁撤了辽东卫所,再动兵。 因此他只能继续为熊廷弼说话直这件事情上擦屁股,好言相劝道: “熊廷弼说话直,哥哥是知道的,之所以他说事情难为,是因为兵马和将领的问题。” 说罢、朱由检看向魏忠贤:“拿我送给皇兄的辽东沙盘来。” “是……”魏忠贤作揖应下,随后让人抬来了之前朱由检让人做出的辽东地形沙盘。 沙盘来到后,朱由检看了看城池和兵力旗帜,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和朱由校一起起身,为他解释道: “哥哥请看、眼下沈阳、辽阳两城有兵五万八千人,两城之间的各堡还有五个营,一万五千人的兵马。” “看上去,这一线的兵马足够多,但是哥哥别忘了,这加起来七万三千的兵马中,只有不到八千骑兵。” “老奴麾下的骑兵众多,在北线来说、这地形利于老奴,而不利于我军。” “说完北线,哥哥你再看东线,东线的戚元辅等七营二万一千人,仔细算来不过训练了十个月,并且其中还有八千多人的甲胄还没有配齐。” “大宁三卫的一万六千八百人里,也有四千多人还没有装备甲胄,其中九千骑兵,更是连一人一马都满足不了。” “臣弟上次说收复铁岭等地,不过是堵上文官想要在河套用兵的想法罢了。” “真的要收复铁岭,最少要等这三地的兵马配齐甲胄,战马,才能真正的出兵,收复失地。” “……”听完自家弟弟的话,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才叹气道: “四处都要用银子,马匹一事也是难事。” “哥哥不用担心,我已经让下面的人把辽东贩粮的二百万两银子向京城运来,最后会归入内帑的。” 朱由检笑着安慰自家皇兄,又再开口道: “另外、臣弟准备在年末水军三卫的战船打造好后,命他们南下前往大琉球。” “听闻大琉球有不少高大树木,那些树木若是运到京城来,三大殿的修缮事情,就可以开始了。” “真的?!”听到这话,朱由校眼前一亮。 他可是做梦都想修复三大殿,但三大殿修复的费用,高达千万两白银,这是他掏不出来的。 现在朱由检这么说,他高兴也不奇怪。 在得到了朱由检的确定后,朱由校就高兴的看起了辽东的沙盘,至于朱由检,他虽然脸上笑着,心底却叹了一口气。 三大殿修复的银子,都够大明训练十万新军了。 如果是他,他绝对不会把银子花在三大殿上,因为他是实用主义。 可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的人,或者自家皇兄看来,一个没有三大殿的皇宫,就好像失去了天命的王朝。 他不可能阻止三大殿的修建,哪怕他不出银子,但朱由校也会从内帑拿银子来修的。 他能做的,只有让水军三卫拿下大琉球,在辽东和大琉球开拓耕地的同时,将可以用的木料运往天津。 想到这里、他看着眼前脸上挂着笑容的朱由校,只能在心底摇了摇头,叹气道: “世道艰难啊……” ------题外话------ 四点还有一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