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九十章 狠辣迁移 (第3/3页)
问题。 说到底,还是齐王心太善。 换做太祖高皇帝,早就把人绑着,强行迁移去当地了。 哪怕有逃跑的,哪怕十个人跑了三个人,但只要迁移的人数够多,留下来的人也能巩固大明在当地的统治。 朱慈燃、孙可望还算是学了朱由检讲究的“自愿”现象,想用饥饿先把百姓“自愿”逼过去。 用这种办法,即便百姓还是会迁移回原籍,但不至于像洪武年间的逃亡率33%那么夸张。 因此,朱慈燃很快拟定好了大体的方向,随后将奏疏发往了齐王府。 等奏疏送到齐王府,朱由检打开看过之后,他第一时间便沉默了。 朱慈燃准备取消平抑粮价和粥场的政策,将粥场设置在迁移西域和单于、东海、漠东三省的火车上,专门用一节火车来作为厨房熬粥。 也就是说,饥民只有上了火车才有粥喝。 这样的政策下,朱由检不难想象,北方粮价会涨到什么样的天价,有多少百姓会因为吃不起饭而迁移。 可是他也无法不承认,这样的政策要比他的迁移政策管用太多。 因此面对这份奏疏,朱由检抬头对送奏疏来的刘顺说道: “奏疏没有太大问题,可以下批,但注意百姓的温饱问题,要第一时间让上车的百姓有粥喝,不要把人饿死。” “另外,火车班次要准备的足够多,火车速度可以慢,但车次要够多。” “是!”刘顺作揖应下,随后便拿着奏疏退出了承运殿。 看着他的背影,朱由检深吸一口气:“我这侄子,做的比我好多了。” “殿下……”旁边的王承恩闻言有些不忍: “并非您做不好,只是您对百姓太心善了。” “心善……”朱由检轻笑,有些自嘲: “心善也没用,解决不了百姓吃饭的问题。” “只希望日后史书上,别记载我妇人之仁便好。”说罢,朱由检看向角落。 只见在那角落,一名十六七岁的官员正在记录朱由检的一言一行。 曾经那个老迈的起居注官已经去世,他的孙子继承了他的官职和工作。 以他的年纪,不出意外的话,他会记载下朱由检的这一生。 朱由检在后世的评价如何,全凭他手中的那一支笔。 朱由检靠在了椅子上,他心态已经平稳了,现在的已经没有太多事做。 现在他只等朱慈燃成长起来,等齐国有百万之民,他就可以前往齐国就藩了。 届时,许多事情就再也与他无关了。 他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茬,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一世也活快到三十岁的年纪了。 崇祯在三十四岁自缢,不知道他朱由检又能活到几岁。 想到这里,朱由检起身准备出去走走,而与此同时,朱慈燃下达的圣旨却让整个京城都震动了起来。 百官和各部衙门看着那圣旨,都不免有些佩服朱慈燃的果决。 同时,他们也纷纷下发了关于他们各部衙门的相关政策与旨意。 首先便是兵部的兵马司开始张贴告示,诉说了明年六月断绝一切前往关外、西域各省的迁移通道,朝廷不再自掏腰包为百姓迁移。 其次便是皇店,迁移司也纷纷开始张贴。 宣传搞定后,便是户部的常平仓粮开始停止放出。 由于有了火车,因此除了福建、广西这些没有火车的省份传递消息较慢外,其它各省都在不到十天内得知了新政的内容。 只是半个月的时间,迁移安西、北庭、单于、漠东、东海等五省的人口骤然增多。 从一开始的一天六百多,到后来的一天三千多,迁移的人口平白增长了五倍。 当然,其中三分之二的百姓都是迁移去单于和漠东、东海等省份的,只有三分之一是要去西域的。 可即便是三分之一,那也是每天一千多人,一个月便是三万人。 这一个月的效果,比之前三个月的效果还好。 不仅如此,伴随着常平仓粮食开始停止放出,南直隶、和山东、湖广大部分地方的粮食都开始涨价。 粮食的涨价,逼迫着许多居住在城市的穷苦百姓迁移,迁移五省的人口进一步开始增加。 到腊月十五的时候,一天迁移的人口甚至达到了五千四百人。 “不愧是我儿子!” 南京皇宫外廷的奉天殿面前,当朱由校开朗一笑时,他此刻正穿着一身干活的粗布麻衣,站在奉天殿的工地上,手里正拿着迁移司送来的好消息。 “不错不错,燃哥儿总算和我有些相似了。” 拿着手里的奏疏,皮肤黑了不少,人消瘦不少的朱由校满意的不断点头。 老实说,自家儿子在今年的监国之举,如果不是朱由校确定他是自己儿子,他都会怀疑自家儿子实际上是自家弟弟的儿子了。 现在看来,自家儿子和自己只是理念不同,性格上还是比较相近的。 这么想着,朱由校把奏疏拿给了旁边的魏忠贤,然后看了一眼正在搭建的奉天殿,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迁移这事情做的不错,赏些东西给东宫,大伴你再替我写一份手书去夸奖一下这小子吧。” “奴婢令旨……”听到朱由校的话,魏忠贤作揖应下,随后又抬头犹豫道: “万岁,太子殿下此举虽然不错,但如果常平仓粮不发,那江南三省的士绅官员恐怕会有所不满……” “不满?”朱由校转头看向魏忠贤,轻笑道:“朕不如弟弟,朕承认,可朕终归还是皇帝。” “他们在江南,朕也在,他们若是不满,便都上疏给朕好了!” “迁移之事不容更改,有违者,阻碍者,皆流放岭北牧羊!” 朱由校拿出了皇帝的架子,这让有了主心骨的魏忠贤松了一口气。 他作揖之后转身离去,准备去好好cao办这件事情。 至于朱由校,他则是带领着三百多名工匠力夫,一点点的将洪武年间的奉天殿给搭建了起来,看样子乐在其中,不亦乐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