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七章 宗藩一体 (第1/3页)
“张钧!传球给我啊!” “来了!” 当朱由检询问起海外学子一事的时候,小西洋的风已经吹着温暖的季风将印度厮当的寒意吹走。 此刻的周国国都洛邑城,正在进行着一场国民之间的蹴鞠大赛。 在一个由石料堆砌起来的方形城墙内,一个与足球场差不多的蹴鞠场地上奔跑着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 四周城墙上,数千国民端着小马扎围观赛场,而作为王室的周王一家子则是坐在了赛场侧边的石台上,躲在炎热太阳下围观赛事。 “爹,北边中牟县有五万土民叛乱,大哥已经带兵去镇压了。” 华盖伞下,当已经六十一岁的周王朱恭枵吃着水果,看着赛事时,站在其身后,年纪三十多岁的怀仁郡王朱绍烥上前小声提醒。 闻言的朱恭枵皱了皱眉,有些无奈道:“这些土民总是不知感恩,朝廷已经给了他们每人二亩地,还要造反。” “爹,我看还是当以威杀来震慑他们才行,他们畏威不畏德。” 朱绍烥身后的陈留郡王朱绍焜满脸不服的上前开口,并说道:“反正二月的时候,四哥就要从国朝引渡一千户百姓前来,眼下正愁没熟地发放。” “爹,五弟说的是。”朱绍烥附和了自家弟弟的看法,见状的朱恭枵也点了点头: “可以,给你们大哥传信吧。” “是!”见自己的主意被同意,二子纷纷作揖,随后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继续观看这场蹴鞠大赛。 眼下距离周藩就藩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十一年的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老周王朱肃秦在天启十七年病逝,周王世子朱恭枵即位,同时册封朱绍烔为世子。 周王一脉进入了第十三世代,而朱恭枵和朱绍烔也继承了周王室的家风,治内宽而治外严。 洛邑城是周王室的国都,自然也是生活了移民最多的地方。 迁移到此的国民一共有十二万,而剩下的十二万人则是分布在周国的三十几个县城之中。 周国有土地一千五百余万亩,国民虽然只有二十四万,但占据的土地就有四百八十万亩,接近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一千余万亩土地,才是周王室暂时交给了土民耕种的土地。 这些土地他们可以随时收回,唯一不收回土地的办法就是土民全家都要学会大明官话,会书写汉字。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或者女儿嫁给了汉人,那周国则是会发给这户土民每人五亩土地,一下子能让一户贫民进入小康生活。 不过,官话和汉字的学习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到眼下,周国会说官话、会写汉字的土民不足五千户。 因为学习环境不行,因此大部分土民选择了第二种更为直接的办法,嫁女儿……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导致了许多土民男人没有女人,因此他们也发挥了他们的特长,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拐走土民女子来发泄自己的兽欲。 对此,周王朱恭枵是坚决打击的,因此土民男人常常处于官府的打击中,这样的打击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暴乱。 中牟县是周国人口第三大的县城,居住者六千多国民和十七万土民。 当地的土民青壮年在年初就因为饥荒闹过一次,由于当时正值卢象升卸任,朱恭枵不想在这种节骨眼上找事情,因此就给当地土民每人发了二亩地。 不想这才一年都不到,当地土民又开始得寸进尺的要求发五亩土地。 这一举动自然惹怒了朱恭枵,而作为监国世子的朱绍烔也自然承担起了责任,率领三营九千余兵马前往中牟县镇压叛乱。 对于朱恭枵来说,这种叛乱很容易镇压,他担心的主要是城内的六千国民安危罢了。 好在蹴鞠大赛还没过半,他就收到了来自朱绍烔派来的塘骑消息。 “殿下,世子殿下已经带兵赶到中牟县,并击溃围攻县城的五万贼寇。” “县内六千国民无碍,世子殿下正准备休整一日,明日发兵围剿城外贼寇。” “好!” 当塘骑汇报了消息,高兴的朱恭枵也看到了洛邑府学成功进球的一幕,不由叫了一声好。 他拿起桌上的一小吊天启通宝丢给了塘骑:“消息报的不错,来往路上辛苦了,去打几两酒解解渴吧” “谢殿下隆恩!”塘骑见状捡起那吊百来文铜钱起身离去,而朱恭枵也终于将注意力都放到的蹴鞠的赛事上。 蹴鞠大赛是诸藩为了宣扬汉文化而组织的大赛,大赛往往以官学、府学的逐级角逐为主。 前几天官学赛事已经结束,而眼下的府学赛事也进入了白热化。 类似这样的比赛,魁首往往能拿到一百两的教育经费,而参赛学子每人也能得到二两银子的奖金。 在这小西洋之地,许多人的父母一年岁入也就十几二十两,二两银子已经能为家中解决不少事情了。 诸如这样的比赛还有很多,比如马球、龙舟、骑御、田猎、双陆、拔河、围棋、武术、步打球、射礼、角抵等各种比赛应有尽有。 这些比赛往往都在暑假和寒假进行,而他们能传播的汉文化也相当之广。 如赛场上,便有不少于五名土民学子在来回奔跑。 诸藩要同化土民,自然不可能排斥土民,不管在哪,土民的孩子都是可以上官学的,并且也是和国民学子一样的待遇,不收取任何学费,仅仅收取书本费和粮食。 不过即便如此,许多家庭还是没有资本送孩子读书。 只是这样的情况,也让土民之中起了攀比之心,因为谁都知道,只要自家孩子能从官学毕业,那他们就会在毕业后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官职。 大明各藩国对于官职的俸禄是统一的,十五两银子的年俸,对于全家收入不足五两的土民家庭来说是可以立马让他们摆脱赤贫头衔的存在。 因此土民们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循环之中,即没有钱,借钱也要供孩子上学,孩子只要能毕业,他们就能在几年内还清欠款。 如果说这无形之中推动了汉文化传播,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