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 (第3/3页)
正常来说,古今王朝对指甲都是以换为主,而明军倚仗步枪射程四百步而不在意,加上财政窘迫,所以明军的甲胄大多没有更换。 这次五军都督府要更换北军和西军的甲胄,少说也得五十万两银子。 加上火药和辎重、民夫招募,二百万两并不算多。 不过,打防御战并不是李定国想要的,因此他对朱慈燃作揖道: “齐王曾说,久守必失,而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因此我以为,当遣大军率先进攻,不求攻城略地,而是应当破坏其生产,致使敌军在前沿没有稳定的补给地点才行!” 李定国所说的,是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常用的手段之一。 明朝骑兵每到秋季,就得要出城火烧城池以北百里草场,必要的时候还要火烧三百里,其目的就是加大游牧民族南侵的成本。 莫卧儿不同于普通的游牧民族,但说到底即便他变成农业国家,大明也有对付他的手段。 焚毁粮食,破坏道路、桥梁,增加莫卧儿出开伯尔山口的成本。 对于明军来说,只需要万余骑兵、马步兵就能摧毁莫卧儿西北数百里的补给村庄。 以步枪的威力,莫卧儿是很难抵挡和阻拦这支军队的。 加上莫卧儿内部本来就因为人口稠密,大片耕地被明军收复而粮食短缺,所以每一场战争的发动都像是在赌博。 现在的大明和莫卧儿,倒是有几分清初和明末的感觉。 皇太极每一次出兵都在削弱大明,而大明每一次进攻都在赌博。 只要连续输个几次,到时候不用大明出手,莫卧儿自己就会亡于内部势力的争斗。 “按照你的说法,要派多少人马,增加多少军费……” 朱慈燃在军事上还是很倚重李定国的,毕竟这也是朱由检一直交代他的。 “四营一万两千骑兵,以战养战,最多增加二十万两军费。” 李定国笃定的开口,朱慈燃又问:“你亲自统兵?” “这是北军和西军的分内事,我去就有几分抢功的意思了。”李定国摇了摇头,举荐道: “我举荐北军的朱辅炬和西军的马祥麟,以他们二位各自带两营骑兵以开伯尔山口,周国汜水关出发,足以重创南虏,让其休养一载。” “好……”朱慈燃没有反驳和提意见,而是直接答应下来,并看向李长庚: “拨二百三十万两给五军都督府,东宫下令旨入南虏国中平叛。” “是……”朱慈燃身上还挂着监国的名头,李长庚不可能反驳,自然是答应了下来。 不过这事情具体还是得内阁开会决议,最后上奏皇帝朱由校才能定下来。 “臣告退……” 见朱慈燃没了想要交代的,李长庚识趣的退出了春和宫。 李定国也想走,不过却被朱慈燃眼神示意停住了脚步。 待李长庚离开后,朱慈燃才当着李永贞的面对李定国皱眉道: “内阁有焚毁齐王叔回批奏疏的事情,你可知道?” “知道!”李定国不假思索:“这是当年殿下自己交代的,将一些对国朝统治不利的奏疏政策执行后批量销毁。” “有标准吗?”朱慈燃依旧皱眉询问,这让李定国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但他还是继续说道: “具体的,诸如抓捕劳改工,将劳改工用于地方建设,还有对各国挑拨的奏疏,以及……” 李定国说出了一长串标准,但都没有说到朱慈燃想听的。 见李定国说完,朱慈燃自己询问:“也就是说,这其中不包含四大案的处置奏疏?” “自然不包括!”李定国不等朱慈燃说完就皱眉解释: “殿下亲口说过,四大案的涉事官员都要入档,奏疏和回批内容都要保留,涉事官员上下三代不得为官。” “叔父有准确的下令旨吗?”朱慈燃抓住了重点。 “应该是有的,当时我在燕然戍边,具体的应该要问问王大伴和曹大伴。”李定国解释了一下,但这解释让朱慈燃头疼。 无他,王承恩随朱由检去了齐国,曹化淳也在今岁四月乘船东渡了。 他们走了,至于李定国说的那份令旨,朱慈燃又没有看到,说明已经被销毁了。 “你的意思是,有人焚毁了四大案的奏疏和回批?”李定国察觉不妙,朱慈燃的点头更是让他眉头紧皱。 “我也是偶尔翻阅才发现的,洪承畴说是孙承宗或者之前的内阁焚毁的,但我感觉应该不是孙承宗和毕自严。” 朱慈燃解释着,李定国听后也皱眉:“洪承畴没必要为了四大案的人做出焚毁殿下奏疏的事情。” “顾秉谦更不可能,他在任时期,四大案仅发生两起,况且他在三年前就已经病逝……” 李定国说着说着沉默了,朱慈燃也皱眉在想这事情是谁做的。 倒是这个时候,春和宫外响起了脚步声,孙可望当着众人的面走进了殿内: “殿下……”孙可望摇了摇头,这让朱慈燃紧了紧拳头: “看来想查都查不清楚了……” “什么意思?”李定国有些摸不着头绪,朱慈燃却咬牙道: “孙承宗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