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强军 (第2/2页)
,没有带什么吃的,这些干粮,就送给你们了。” 说完,他回头看向曹变蛟,道:“让将士们只留两天的口粮,其余的,都分发给沿路灾民。” “是。”跟着走过来的曹变蛟闻言,连忙应道。 “谢谢!谢谢!” “谢谢官爷!” “谢谢,好人有好报。” 四周的灾民听到了,纷纷抬手,有气无力又激动不已的说着感谢的话。 崇祯沿路看过去,这些灾民个个都差不多,消瘦,单薄,面色枯黄,双眼疲倦,迷茫,甚至是绝望。 “多谢官爷。”崇祯边上的一家子,犹豫了一会儿才接过袋子。 男人看着崇祯,陪着笑,女人则急忙拿出来,分给三个孩子。 最大只有七八岁,小的四五岁,接过来就狼吞虎咽,很明显,有几天没怎么吃东西了。 崇祯见状,问道:“兄台,你们从哪里来,这是要去哪里?” 男人迟疑了下,又见大儿子塞给他一块饼让他吃,这才接过来,放到手里,看着崇祯道:“不瞒小兄弟,我们是从河南来的,听说,辽东那边在开荒,我们想去试试。” 崇祯知道孙承宗在辽东开垦荒地,道:“你们是遭了什么灾?” 男人吃了口饼,心里多少有底,默然一会儿,道:“前年水灾,去年旱灾,今年蝗灾。” 崇祯脸角不自觉抽了抽,道:“当地官府不管你们吗?” 男人咬着饼,还没来得及说话,女人突然道:“他们不抢就不错了,怎么还会管我们死活……” 男人瞪了她一眼,与崇祯勉强笑着道:“官府还是管的,只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官府也管不过来的。” 崇祯看着他,又转头看向前路,灾民已经拿到干粮,千恩万谢的坐在地上,慢慢吃起来,枯槁的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 崇祯面无表情,眉头一松一紧,内心十分压抑,难受,双眼发涩。 王承恩注意到了,上前轻声道:“公子,还得赶路。” 崇祯深吸一口气,又重重吐出来,与那一家人点点头,转身上马,继续向西。 他路过,灾民们纷纷起身。 “多谢恩公。” “多谢官爷。” “多谢公子。” “公子心善,必有大福。” 崇祯坐在马上,看着这些陌生,枯黄的面孔,心里越发难受,回过头与王承恩、曹变蛟,道:“所有人,将身上的钱都分给灾民,回去之后,再还给他们。” “是。”曹变蛟,王承恩见崇祯心情不好,躬身应着道。 听到崇祯要散钱,灾民们更加激动了,不少人跪地高呼,询问崇祯姓名,要给崇祯立长生位。 作为皇帝,看着百姓这样困苦,短时间内,他又解决不了,心里异常的难受。 他神情有些木然,听着喊叫,他恍惚的轻叹一声,道:“朱振……” 一片吵杂中,崇祯也不是说给谁听的,自顾的由着马慢慢向前走。 ‘番薯一时间还起不到大用,灾情会越发酷烈,必须要整顿好吏治,朝廷从上到下,齐心协力的应对灾情才行……’ 崇祯心里默默想着。 尽管是皇帝,崇祯此刻也感觉到了太多无奈,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他随便一句话,一道诏书就能解决的。 足足半个时辰,队伍才重新整齐,继续上路。 曹变蛟跟上崇祯,低声道:“陛下,仔细打听过了,他们是大部分是黄河沿岸的,有的是因为匪盗,有的是灾情,也有的是因为官府逼税,总共一千多人,听说,前面有,后面还有……” 崇祯心里压抑,道:“王承恩,记一下,回京之后,朕要与朝臣好好商议赈灾抚民。” 百姓不稳,就是江山不稳,这是自古以来的定理,有无数的血的教训! “是。”王承恩轻声应着。 崇祯深吸一口气,收拾心情,拉住马绳道:“加速,尽早回京。” 说着,他拉起马绳,拍打马,开始奔走。 王承恩,曹变蛟一见,立即跟着打马。 近七百人的队伍,在路上奔驰,奔突向昌平。 十一月底,崇祯到了昌平外,杨嗣昌的军营。 对于崇祯的突然到来,杨嗣昌心头吓了一大跳,但面色不漏,神情冷静的领着崇祯进入军营。 崇祯穿着常服,如同一个贵公子,走在军营中,显得异常扎眼。 杨嗣昌一脸肃色,不苟言笑,道:“陛下,是有示下吗?” 崇祯笑着摆手,道:“就是宫里闷了,出来走走。” 杨嗣昌自然不信,恭谨又认真的陪在崇祯身侧。 崇祯走着,也在四处观察。 不多久,他就发现了,杨嗣昌的军营,与卢象升,曹文诏的都不一样。 这里的各种布置,相对来说,十分的刻板,规矩,整齐,来来往往的士兵一个个严肃,没有一语,来去匆匆。 ‘军法森严。’ 崇祯心里想到了这四个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