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凤凰分飞 (第2/2页)
得过去吧?” 见有人说话,另一个尼姑也跟着道:“慧若师妹在庵中辈分排位并不靠前,如何服众?当然,弟子无意于掌门之位,不论谁当掌门,弟子都拥戴。” 未及智贤大师说话,又一个尼姑道:“立掌门是大事,不可随意,若勉强拥立慧若师妹,岂不是要害了她?” 个个都有说法,个个都有道理,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不同意。 智贤大师深觉意外,只因他非本庵僧人,却也不好定夺作主,便兀自低头思忖。 正在这时,慧若上前说道:“师叔在上,弟子慧若委实不敢担此大任,弟子惟愿做一个比丘尼,每日只听候新掌门和师姊们的吩咐。” 智贤大师默然不语,只因他不知该如何言语。 见众人无语,赵汾便上前开口道:“在下以为,当务之急是先cao办师太后事,此事且先搁置,待办完师太后事再议如何?” 众尼都不得要领,听他说的有理,便都点头称道:“也只好如此了!” 商议已毕,便由智贤大师坐镇主持。 庵里众尼姑按大师的吩咐,替师太净身沐浴,诵经超度。 及至天明,安葬了慧能师太,细节不表。 且说徐县尉那封密信。 建宁府吴知府接信后一看,大吃一惊,便又亲笔修书一封。 信中极尽栽赃陷害之能事。 将赵汾如何逃跑,如何与尼姑庵结党串通,如何想围攻官军谋反等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的描述一番。 然后吴知府又派人乘快马,以五百里加急直送临安府秦桧府邸,且不表。 再说赭云庵。 只因众辞不一,争执不下,掌门人选委实难以确立,最终便抓阄确立了一个辈分靠前的尼姑作为赭云庵掌门。 真真是混乱不堪,乌烟瘴气。 慧能师太仙逝,慧若悲痛已极,本就无意要接掌门之位,便悄然静处一隅,任由众人纷争去。 见师姊们为争掌门之位而罔顾同门情义,拉帮结派,互相排挤,慧若顿觉孤立无助,心灰意冷。 实是无聊,慧若便邀赵汾到庵外散心,二人便往庵后山上去了。 “师兄今后有何打算?”慧若边走边问赵汾道。 见慧若问起,赵汾看了看远处的群山,不言语。 半晌,方默然道:“我能怎样?家父被害而亡,赵家上百口人都指望我做主,我只能与他们一起前往吉阳军。” 慧若闻听,只低头走路,并不言语。 突然,慧若停下脚步,转头盯着赵汾的双目道:“师兄不如带我去吉阳军!” 赵汾大吃一惊,道:“你是出家之人,我是戴罪之人,殊途岂能同归?不敢儿戏!” “我若还俗如何?想当年只因师太好心收留,我才做的尼姑,如今师太圆寂,我不如跟随师兄,一同去闯荡天涯。”慧若眼泪汪汪的说道。 慧若说的情真意切,赵汾却听的心惊rou跳。 他二人正当豆蔻年华,正值少男多情、少女怀春的年龄。 又是郎才女貌的一双璧人,总会互生一些情愫。 赵汾对慧若的情愫,或许是一见钟情。 只因慧若是出家人,赵汾对她即使有意,也只能限于同门师兄妹的情义,不敢有越雷池之心。 但慧若对赵汾,却是一种由起初的厌恶到后来的感恩,抑或欣赏,催生出的男女之情。 但是,不管是赵汾,还是慧若,相互间的这种情愫都是朦胧的,犹如隔层窗户纸。 如今,这层窗户纸已然被大胆的慧若先挑破了。 今日听她所言,赵汾岂能听不出弦外之音? 故此,赵汾还是有些心惊。 然而,他尚在流配途中,却如何带她去同闯天涯? 况前路茫茫,生死难料,赵汾实是心痛难忍。 赵汾思忖了一下,便道:“此去吉阳军,祸福难测,我若带你同去,岂非牵累了你?况那些官差们也不会应允,莫若等我流配期满……” 未及听完,慧若早已泪如雨下,掩面而去。 只将赵汾留在山坡上,呆呆的站着,不知如何是好。 赭云庵的事务料理完毕,已再无逗留的必要。 智贤大师便决定带几个弟子和赵汾返回德兴寺去。 待用过午斋,稍事逗留,智贤大师和赵汾等人便启程。 临行前,僧尼们免不了要互道嘱托和谢意。 一众尼姑在新掌门带领下,将智贤大师等人送到山门口。 智贤大师在一众尼姑里寻了半天,却未见着慧若踪影。 他便问:“慧若师侄何在?老衲怎未见她来?” 一小尼姑回道:“慧若师姊说头晕难忍,正卧床休息,叫弟子替她向师叔道别。” 闻听此言,智贤大师有些怅然若失。 他默然的点了点头,又看了看赵汾。 只见赵汾面无表情的呆立着,无动于衷。 智贤大师暗自叹息,也无过多话说,便合十双手向众尼施礼道别。 一行人便直奔德兴寺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