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伤记_第一章,分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分离 (第2/3页)

话号码。”

    一周后,天不亮,陈中明准备好洗换衣物,棉被、干粮和路费,宇琳把芸梦云扬从睡梦中弄醒,简单洗漱后,一家人便出发了,准备在七点半前去镇上,赶上去县城最早的班车。陈中明没有出过远门,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到县城,再转车还要两个小时到长江码头,然后改水路要十个多小时才能到依江市,找到虎子预计要到明天上午。陈中明心里有些忐忑,但怕说出来会加重宇琳的心理负担。为了缓解离别的辛酸,一路上陈中明找些轻松快乐的话题。到达东河镇的时候才六点钟,一家人简单的吃了早点,陈中明在菜市场用路费买了一斤冻鸡腿让宇琳带回去给孩子们当菜。

    一家人来到路边汽车停靠站的站牌下,一会功夫,车子到了,陈中明抱吻了芸梦云扬便上了车,回头说再见,带好孩子,宇琳噙着泪挥手说:“路上小心!”汽车开动了,这时芸梦似乎明白过来,伸出双手跟着汽车后面去追赶爸爸,哭喊着:“爸爸,不要走,爸爸,不要走!”宇琳一只手抱紧云扬,快步上前抓住芸梦,蹲下身来抱住她,芸梦还想挣脱,哭喊着我要爸爸。陈中明从车窗看到这一幕,恋恋不舍,小跑到汽车后排,隔着玻璃向后方招手。可是汽车渐行渐远,直至模糊,消失。

    汽车沿着泥沙路面在重山莽莽中颠簸穿行,状如蛇形的弯道一个接一个。陈中明身体也随着车身来回晃荡。刚才女儿要追上来的那一幕总是浮现在眼前,想着总是有些心酸。下决心要在外面好好的挣钱,让全家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结束这种离别的痛苦。

    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到达县城的车站,陈中明匆匆的上了开往长江码头的汽车,车上人很多,没有座位,陈中明就坐到行李上,好在现在是柏油路面,车子平稳性好很多,边上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旁若无人的用本地独有的方言在交谈,不时还有孩子的吵闹声。陈中明晕晕乎乎的靠在座椅的侧面睡着了。当醒来的时候,汽车已经驶入了平原地带,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一望无际的田野,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山的人来说,这景象和小块的梯田相比实在壮观,能有这么多田地,根本不用发愁吃穿和用度。

    到了码头,陈中明买好到依江市的最便宜的散席票,看了码头上的嵌入式大钟,还要两个小时船才会到达。现在已过午后,在候船室里,用炒米当午餐。在经过漫长的等候,陈中明上船了。客轮有四层楼那么高,吃喝玩乐的设施应有尽有。陈中明是散席票,没有铺位,就在底层的船舱中找个空位坐下来,把被子摊开,准备晚上在甲板上睡觉。底层船舱接近引擎,轰鸣声让人难以忍受。陈中明漫步来到船头:斜阳下,江风拂面,丝丝凉意。船头激起的一阵阵波浪向船尾两旁靠拢,形成长长的雪白色的水花带。

    夜里三点钟,随着深沉悠长的汽笛声,轮船渐渐靠岸,依江市到了。只见高楼林立,无数灯光点亮着眼前的这个城市。陈中明随着人流走出码头,在昏黄的路灯下,茫然四顾,感到迷茫与无助。在公交站牌下,看到早班车是6:30分。不时有宾馆拉客的上来搭话,陈中明舍不得花钱,把行李拿到候船室,靠在长椅上迷迷糊糊中眯眼浅睡。

    早晨,陈中明乘坐12路公交车,按照地址找到那个叫松园小区的建筑工地时候,却没有找到虎子,听门卫老伯说:“这个工地一个月前就结束了、等着验收交付,也不知道这个叫陈虎的搬到哪个工地去了,你打电话给他。”

    陈中明找了个公用电话亭,接电话的是个女的,说这是公用电话。如今关于所有虎子的信息都断了。本来准备出来投靠他,和他一起干活,再挣些钱回家的希望也破灭了,这时他想起了老婆宇琳说不行就回家。但是就这样回去,不但没有挣到钱还搭上来回的路费,陈中明有些不甘心。又返回松园小区的工地门口,心想,也许虎子还有东西在这里,会回来取东西呢。抱着这一丝希望,就到门口等待虎子。

    马路上车来人往,没有虎子的身影,玻璃杯的水也喝完了,陈中明到门卫老伯处弄杯水。老伯关切的问:“年轻人,找到了老乡吗,怎么又回来了?”

    陈中明说明情况!门卫老宋说:“你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也未必能等得到。我告诉你,你从对面坐27路公交车,到火车站,在火车站对面有个广场,那里有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一般农村来的人都到那里能找到活干。”

    陈中明谢过老伯,来到依江市火车站对面的广场。在广场东面长廊下,有很多带着行李的外乡人,三五成群、或站或坐,在此等候雇主,陈中明加入他们的队伍。这时过来一个微胖的中年人,从白皙的脸庞和体面的穿着,看得出是个老板。一群人就围上去,“老板,有什么活干,要多少人?”中年人说:“我们是生产空调配件的,要十几人!”

    “那工资呢?”

    “试用期十三元一天!”

    “这个工资谁愿意去!”围上来的人一下子就散开了,中年男人悻悻的离开了。

    陈中明问了身边年龄相仿的男子,他叫秦辉,来自省会的西北面,是钢筋技工。他说:“这个工钱太低了,除去生活开销,结余不下来钱。虽然在工厂里上班没有日晒雨淋,但是出来就为挣几个工钱回家改善生活的,苦点没有关系。在这里的建筑工地工资相对高,一般技工三十元一天,小工二十元。不然不能干!”

    陈中明想家乡手艺人包吃一天工钱才15元钱,看来到外地来的选择是正确的。

    看了又一群人和雇主谈好并离开,陈中明坐不住了,只好放下尊严,看到有雇主来就凑上前,可是他没有特长,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这时钢筋技工秦辉和另几个找工作的与一个瘦高个子工头的男人谈好了工钱,准备离开。这时准备去做小工的年轻小伙子仰着脸问工头:“二十元钱一天,一天工作几个小时后付加班工资?”

    瘦高工头回答:“一天十小时后支付加班工资,你还愿意去?”

    年轻小伙子有些失望和不满的说:“劳动法不是规定八小时后算加班么,我不去了!”

    瘦高工头不满的说:“谁跟你执行什么“劳动法”,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在写字楼的白领才能享受劳动者应有的福利待遇,你不去就算了,谁愿意去?”

    陈中明在思索,先解决吃住要紧,问“吃住问题怎么解决呢?”

    瘦高工头说:“吃饭有食堂,住工地上。”

    陈中明鼓起勇气说:“那我去吧!”

    他和秦辉上了瘦高工头的面包车,车子在市区开行了二十几分钟,停在靠近长江边的一处住宅工地。瘦高工头名字叫宋平,他是承包工程的,他上线是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建筑公司承包到工程,然后再转包给宋平,宋平再找人来干活。

    宋平要求登记身份信息:“问什么文化?”

    陈中明说:“我高中。”宋平写上:识字!

    陈中明住到工地上的状如集装箱活动板房里,不大的空间里,上下铺住满6个人,工地有食堂,饭菜质量不怎么样,但一元钱能吃饱。陈中明分在支撑模板的班组做小工打下手。地下桩基工程结束,就由支撑模板的班组进场,支撑模板就是用木方、圆钉,铁丝、螺杆将建筑模板按照图纸做成木箱状,箱子内由钢筋工班组扎好钢筋。不过做柱子是先扎好钢筋,外面支模板。再由瓦工班组往模板里打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把模板拆除,再做上一层,楼房的主体结构就是这样完成的。陈中明比较勤劳,不偷懒,很快学会用红外线测定尺寸,误差控制在不大于4毫米之内等一些支撑模板的要领。但工地辛劳不必细说。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宋平来找陈中明商议说:“我看你做事很认真,也能看得懂图纸,你天天做“小工”工资也不高,想多争钱就要做“包工”。你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