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_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路视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路视察 (第1/2页)

    第229章一路视察

    接着刘进又查看了一下函谷关治下的堤坝。

    许是因为函谷关地位险要,函谷关下堤坝皆是用大青石垒成,且石头与石头之间乃是糯米浆混入三合土之中制作的灰浆粘合的,自然十分结实。

    刘进对众人道:“人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朕素知部分郡县颇为困窘,自然无法如函谷关堤坝一般皆用大青石垒成,用糯米浆并灰浆粘合。

    然,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便是无钱财购置大青石、糯米浆。堤坝便就不修了?

    无大青石,就地取材烧制青砖可否,无糯米浆,炉灰可否?

    一郡之长名为太守,太守守的是什么?守的便是一郡之百姓。

    其岂能因难而困顿不行,自怨自艾?犹如怨妇一般怨天尤人?

    朕以为若大汉太守皆是此等人任职,这太守一职不设也罢。”

    众人一听,相互看了看,神情颇为严肃。

    刘进这话颇有些重了,竟然说出不设太守之职,显然也察觉到刘进对此前河东郡的黄河堤坝修建情况颇为不满。

    刘进身为皇帝,其一言一行,都会被大汉官场的人关注。

    尤其是这等公开露面的场合,他说的什么话,做的什么事,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大汉的官场。

    这情况刘进自然也是知晓的。

    或者说刘进是专门说出来的,作为大汉地位最高的、最有权势的一个人。

    有时候就某件事情所说的话、发的言,不仅仅是就某件事发言表态,更是代表了一种方向、态度。

    正如刘进刚刚一番话。

    没错,刘进就是针对此前河东郡黄河堤坝质量严重不合格说的。

    然,其更深一层,刘进所言的不仅仅是这些东西。

    其代表了刘进的一种倾向。

    那就是选人用人的标准,刘进喜欢积极进取的,喜欢有所作为的,喜欢迎难而上的。

    至于什么因循守旧,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老顽固,哪里凉快就去哪里待着去吧。

    当然,并非所有在官场的悟性的都足够,都能理解刘进这一番话的深层所表达的东西。

    这样的人,若是其性格便是那种积极进取开拓型的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至于悟性不足,又奋进不够的,自然跟不上刘进的脚步。

    在函谷关,刘进并未过多停留,接着刘进继续前行。

    许是河东郡太守被下了官职的影响,刘进这一路路过弘农郡,发现各地均征召民夫开始修缮黄河堤坝。

    刘进对此颇为满意。

    一路行进,刘进由弘农进入河南郡、陈留郡。

    因刘进提前告知,河南郡、陈留郡太守纵然是前去迎接刘进了,刘进也并未接见。

    人马一路行进,到了陈留郡酸枣县。

    汉文帝时候,此地决口。

    汉文帝当机立断,安排人将决口堵上,并未造成重大的损失。

    站在酸枣现在的堤坝之上,刘进远眺四周,想象着奔腾河水一个浪头一个浪头将酸枣的堤坝冲击着,很快堤坝便撑不住,断裂开来。

    洪水携带着怒涛从决口处冲出来对外面的房屋肆虐着。

    孝文皇帝下诏,令人坚决将决口处堵住。

    文武官员、将士及老百姓皆身负砖头、土块、合抱树木等如同蚂蚁一般,逆势冲锋将物品放置在决口处。

    他们的努力并未白费,决口终究是堵上了。

    想到这,刘进叹息一声道:“昔年,孝文皇帝令众人不惜代价,将此决口堵住。

    方才保住了陈留郡的沃野千里。

    此归功于孝文皇帝之圣明,亦归功于陈留百姓之齐心。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为政者,想问题做事情当首先齐民心,上下协同,勠力同心方可成事。”

    刘进这小话是一套一套的,尚书台跟在刘进身边记录刘进言行的尚书郎手都快给他记麻了。

    然众人却也是一副深有感触的样子。

    继续向前,便是济阴郡,其原为定陶国。

    武帝建元三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

    瓠子便在济阴郡内。

    此等地方,刘进又岂能放过?

    自然登临瓠子堤坝之上,演说了一番。

    “昔日,孝武皇帝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正事感受到百姓受水患之苦。

    第二日又作歌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此后粱楚之地至今,方才无水患。

    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若尽然如田蚡所谓的‘遵从天意’,梁国楚之地,其不是仍然陷与水患之中。

    因此,朕以为,若所行利民,但行事,莫问天!”

    是夜,刘进入住宣房宫。

    然在宣房宫中住着,刘进却猛烈的批判其汉武帝来。

    此地皇帝刘据十年八年不来一趟,然作为宫殿,依旧需要配上人进行打理。

    在刘进看来,这宫殿建设的时候便,算经济账、政治账皆是赔本了。

    然打理此宫殿更是持续消耗,实在是穷奢极多到一定程度了。

    这种负资产持在刘进的手中,刘进都觉得烫手,然作为皇帝的象征,一个宫殿却也不好处置。

    卖给私人恐怕是要有损皇帝的威严的。

    若是推平改为田地,刘进又觉得比较可惜。

    想来想去,刘进也没想好此处宫殿当作何用。

    在宣房宫停留一夜,刘进继续往前。

    这一路视察发现,各地都纷纷重视起来黄河堤坝的修建,几乎刘进途径每一次,每一处均在开工之中。

    因此刘进也未再多停留,而是加快行程前往了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