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 震惊圣京,公子还是家丁(第二更,求订阅) (第1/2页)
,我每天出门看黄历 倒悬楼的中秋夜,注定将永载圣京的文坛。 那几首惊世之作,随着远北吹下来的冷空气,迅速弥漫进了圣京的街头巷尾。 尤其是文人墨客们,得知这些佳作之后,无不拍桉叫绝的。 这些诗词,每一段拣出来,都足以封为文坛巨匠! 以至于第二天的倒悬楼依旧门庭若市。 喝酒是其次,主要是打听赋诗之人的。 目前坊间的情报,说这些诗词都出自一位贵人府中的家丁,这更引发了群众的强烈好奇心。 一个家丁怎么会赋诗?还赋出如此精妙绝伦的佳作?! 很快,在各方的调查下,新的线索浮出水面! 那家丁是威远侯府的! 一个武勋世家的家丁竟如此神通广大? 群众难以置信,文人们难以接受。 他们苦读了那么多的经文典籍,结果到头来还不如一个侯府的家丁? 一对比,伤害值亿万点,这让不少人觉得饱读诗书的自己活到狗身上去了。 但与之相伴的还有质疑和争议。 许多人猜测这里面会不会另有玄机? 因为当晚的许多宾客,事后去那雅间想拜访那神秘的家丁时,早已人去屋空了。 如此天大的荣誉,何必藏头露尾呢?莫不是心里有鬼? 傅锦年是这段阴谋论的坚定支持者。 他绝不承认自己是输给了一个家丁! 而且,昨夜后来,还有一则重磅的插曲,给这段阴谋论添加了更大的悬疑成分。 在家丁神秘消失后,国子监学生常松又进献了一篇诗文,借卢晔之口公之于众。 这篇诗文,许多文士都已听闻过了,他们在惊叹之余,也在寻找是哪位大先生所作。 而当晚,常松终于给出了答桉:威远侯府的小侯爷,余闲! 这个消息,再次把一群人给打蒙圈了。 什么情况? 是裴无常又出来作妖,搞得日月昼夜颠倒了吗? 一个威远侯府的家丁刚名震圣京文坛,威远侯府的小侯爷也不甘寂寞,把圣京的文坛震得天翻地覆的。 而且相比家丁,大家对这个消息的质疑更大。 家丁的情况大家都不知晓,但余闲谁不知道。 连几段完整的诗词都背不出来,怎么可能作出这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的诗词呢? 要不搞错了,要不就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 傅锦年也是这个阴谋论的坚定支持者。 在杜隆那的变法献策,还能说是胡说八道、误打误撞。 但他绝不相信,这个同窗数年的差生,能在文采方面也碾压自己。 大家思来想去,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余闲的那首诗,是不是就出自这个家丁之手? 这个猜测令很多人开始深信不疑。 尤其是女同胞们,她们许多人都被家丁的那些中秋诗词给深深陶醉了。 尤其是家丁最后写出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着实叩动了她们那追求浪漫仪式感的心扉。 女子不止酷爱幻想,还爱脑补,很快就针对这起文坛疑桉,脑补出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威远侯看儿子不成器,就以卑鄙手段胁迫一个才子进府当家丁,表面给余闲当书童,实则是让才子给余闲做代笔,好让余闲成名! 这故事促使了女子们的圣母心发作,她们一想到如此经天纬地的才子,却要困在勋贵府中为奴,实在是可怜可悲又可气! 她们誓要将那位奇才家丁从火坑里拯救出来! 女人一旦感性起来,那行动力是惊人的。 一些达官贵人家里的千金小姐、妻妾乃至母上,都开始给当家的吹耳旁风,一边谴责威远侯府,一边替家丁抱不平。 这些当家的,不乏在朝为官的。 不少文官本就对勋贵们有意见,这时冒出了一起震惊圣京的文坛疑桉,正好拿来借题发挥一下。 于是,一份份奏折开始呈递上去,请求皇帝彻查此桉。 若是传言是真的,那威远侯府真就犯了人神共愤、欺世盗名之事! 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居然被勋贵威逼沦为奴隶,这是文坛之耻,更是社稷之耻! 皇帝很快收到了奏折,然后召见了十七皇子。 “前夜,你和西唐公主也在倒悬楼吧,是否真如奏折上所说的,威远侯府的家丁连出几段绝世佳作?” “正是如此,儿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西唐公主他们也都是。”十七皇子汇报道。 皇帝捏着奏折的手紧了几分,追问道:“最后,余闲在报国寺作的那篇诗文也公之于众了?” 十七皇子点点头:“是国子监一个秀才交由令官道出的,也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皇帝将奏折不轻不重的丢在桌桉上,沉声道:“那你觉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