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章 你瞅啥?我尼玛! (第1/2页)
,我每天出门看黄历 “大春,今天出城做甚了?” “嗯?你怎么知道我进桃花书院了?” …… “大春,饭否?” “什么?你知道我的见解被书院的武夫子认可了?!” …… “大春,一会要去打猎吗?” “你也知道我刚被桃花书院的武门录取了,我需潜心准备。” …… 这一路上,潘厚潘大春在友人们一声声的赞许中几乎迷失了自我。 直到坐在倒悬楼的餐桌上,他仍血脉偾张,连吃了三碗饭啃了五根牛骨头七碗酒才勉强压了压惊。 余闲哑然失笑,端起酒杯,和宁云心、许策示意了一下,庆祝大家成功被桃花书院录取。 池晴萱以茶代酒,脸上亦是喜滋滋的。 唯独傅锦年拉长了一张脸,跟死了亲爹似的,草草吃了几口,就灰心丧气的离去了。 从今天开始,他的心态已经彻底崩了。 余闲被录取,鉴于余闲这段日子屡次的神来之笔,他还勉强能接受。 但连许策、潘厚这些不学无术的小渣渣都踩在他头上去了,他几乎失去了人生的信念。 “罢了,等会这桌还是由我买了吧,再让这小子出血,怕是要吐血了。”许策总算还有点良心。 “话说回来,杨朔连一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走了,未免太……唉,你们说他是怎么回来的。” 能怎么回来的? 自然是走回来的。 这个一度誉满圣京的神童,今日去桃花书院想报考法门,结果连山谷口都没进去,可想而知对他的打击该有多大。 无颜见余闲他们是其次,主要的,他崩坏的心态,远大过傅锦年,这时正需要一个人静静。 以桃花书院距圣京的距离,走回来也得天黑了,足够他静静了。 “他的志向倒是不错,想将儒家和法家的精髓合二为一,琢磨出一条新的大道,但前人先辈们尝试了多少次,都以失败告终了,他这个年纪憧憬这些,还太早了。”宁云心评价道。 法家和儒家融为一家,这个想法是好的。 甚至,余闲前世的那段历史里,两家最终确实殊途同归了。 但余闲经过这些日子的调研,发现这可能性,在这个世界基本不存在。 先不说两家截然不同的独立修行体系,就说成圣的方式,都是天壤之别。 关于法家一品的刑天境,法夫子曾有云:若天道不公,那便刑天! 何等的霸气和头铁! 而儒家一品的内圣境,则是通过格物格出天道法则后实现的。 说白了,就是顺应天道。 一个顺,一个逆,这不天生矛盾嘛。 再说了,书院四大圣人,法夫子和儒夫子都各司其职,一个小屁孩就妄想把两家带上合并的路,还是洗洗睡了吧。 宁云心瞅瞅余闲,迟疑了一下,道:“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想多问一句,余闲你文采风流,为何放弃进儒门?” 余闲反问:“做文章教礼仪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吗?” 宁云心摇头。 “能让朝堂市井秩序井然、天下太平吗?” 宁云心又想了想,又摇头。 “那不就结了。”余闲笑了笑。 他曾自嘲百无一用键盘侠。 但对于八大学派,他骨子里仍秉承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 诗词歌赋作得再好,也就是让文化圈的人赞扬几句,博点名声,但对于他这种实用主义者而言,然并卵。 这个观点和威远侯不谋而合,老爹就一直挺瞧不上佛门和道教,成天阿弥陀佛福生无量,还不及他拿刀枪定国安邦来得实际。 儒家除了知行合一这个理论让余闲认可,其余的乏善可陈。 “是我迷湖了,问出这般愚蠢的问题,自罚一杯。”宁云心十分爽朗,又往嘴里灌下一杯酒。 她自己都秉承着“惟有变法,方能强国”的念头,再问余闲为何选法门弃儒门,这不是自打耳光嘛。 几人谈笑风生,这顿饭吃得倒也愉快。 这时,有人叩响了雅间的门。 一位老儒生走了进来,竟是卢晔。 他的目光在桌上一转悠,即刻锁定了余闲,微微欠身道:“敢问是威远侯府的余公子?” 余闲点头。 “余公子,老夫终于等到您了!” 卢晔立刻朝着余闲拱手作揖:“前几日,老夫就想去侯府寻您,但那时圣京众多达官贵人都竞相邀约拜会你,老夫担心惹你心烦,就想着再等一些时日,找机会聊表谢意。” 余闲听闻过卢晔因为那些诗词而进阶儒家六品境的事,笑道:“是你自己开悟了,我只是无意间的顺水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