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国本之争,闻达天下(一) (第1/2页)
,我每天出门看黄历 此后的七天,余闲每天都会来湖心岛周围坐上一会。 期间,他几次尝试下水,从开始的湿了脚,到后来的湿了身,却始终没能在忘忧湖中遨游片刻。 他心念太杂了,湿身是必然的。 他曾跑去报国寺问如海该怎么做,如海给他讲了一堆四大皆空的佛法,顺便又招揽余闲入佛门修行,以便净化心灵,到时就能在忘忧湖里畅行无阻了。 余闲以这时候出家太迟为由谢绝了。 恐怕没等他净化完心灵,就要先给太子做水陆道场了。 而且,现阶段他也确实六根未净。 这不,当宁云心摇曳着婀娜的身姿朝他走来时,他依旧在脑补着前驱和后驱的驾驶感受。 “实在不行,就别勉强了。” 宁云心走到湖畔,看着湿身的余闲,叹道:“进入湖心岛,虽然不看道行修为,却极考究心性,你的修行时日还是太短了,力有不逮也正常,不必气馁。” 顿了顿,宁云心又意味深长地道:“鸿王昨日来试着下水游了一下,情形你也看到了。” 鸿王昨天也来了桃花书院,准备进入湖心岛,美其名曰为了获得豁免天道规则的资格,以便回头拿上弓箭神器,把即将降临的天石给击溃了。 对此,余闲只是呵呵哒。 谁看不出来,这十七皇子的一举一动,都带着一百个心思。 他知道自己基本没什么希望能登上塔楼第五层,更别说游过忘忧湖了。 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演戏给皇帝以及天下人看,让大家知道他是爱戴太子的。 但他演的戏,是瞒不过圣人的,因此一下湖水,没游两下,就被惊涛骇浪给掀回去了。 当时,余闲也见证了这一幕,还抖了抖湿漉漉的身体,扬言自己只是湿了身,鸿王殿下却是享受到了欲海滔滔,怕是心思更多了些。 鸿王愤然离去,今天没有再过来。 “你和鸿王的裂痕怕是难以修复了,若是有朝一日,真遇到了不理想的局面,你想过如何面对?”宁云心发出了灵魂拷问,暗示鸿王代替太子登基后,可能会清算威远侯府。 “大不了润了呗。”余闲随口道,见宁云心理解不了何谓“润”,他改口道:“世界那么大,我不介意去看一看的。” 反正除了气候异常,这个世界的地理环境和前世大体相彷,大景待不了,他就润去海外。 贫贱不能移,富贵任我行,他也挺有兴趣去看看现如今的美丽国是怎样的风貌。 宁云心闻言,沉默片刻,低声道:“真有那么一天,你要不随我回西唐如何?” 余闲诧异的看向她。 “以你的才学,去了西唐,必然前程光明,我可以向我父皇谏言,给你谋个勋贵爵位。”宁云心很诚恳地道,眼眸里闪烁着几分期许和忐忑。 原以为余闲会回绝或者犹豫,没想到余闲很干脆地道:“可以啊,混不下去了就跟你回西唐,多个朋友,多个门路,在哪不是混口饭吃。” 宁云心含着一丝雀跃,轻轻点头。 来大景修行,还能拐个人才回去,美滋滋。 两人正谈笑风生,忽然书院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喧闹。 “怎么了?”余闲扭头观望。 “在辩论呢。”宁云心解释道:“这几日,从圣京到书院,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常的声音,主要是讨论国本之争的。”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余闲一皱眉头。 这么快就有人要借题发挥了! 这几天,余闲一直沉迷于忘忧湖畔问道,没有理会其他琐碎事。 现在随着宁云心的讲述,他才惊觉一股暗涌已经在圣京形成了。 太子病倒的事情,皇帝一直严格封锁,但天底下哪有不漏风的墙,依旧有人听到了风声,或者有人故意散布消息。 因此,沉寂许久的话题,国本之争,再次被人推波助澜到了明面上。 当然,底下的人可不敢非议朝政,他们大多是拿着诸侯割据时期乃至前朝关于设立储君的例子在说事。 毕竟千百年多的历史里,不可能每个君王都是嫡长子,因为机缘巧合,庶子继承皇位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很明显,一些人在借古喻今,想用这些少数例子,给另立储君的观点增加事实依据。 而传统派的人,依旧坚持着立嫡立长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受众最多,以儒家为代表。 如果是以往,这个观点分歧根本没必要争论,但荧惑守心出现后,一时间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好巧不巧,这时是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太子又疑似病倒的消息甚嚣尘上,导致那些“异端人士”再次借机搞事情。 “一开始只是圣京一些书生在聊这些话题,但后来不知怎的,连朝廷大臣也接连议论起这些事,甚至蔓延到了书院。” 宁云心的话里带着阴谋论,她自然看出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昨日鸿王来过书院之后,书院的氛围就变了,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学员也在争论国本延续的观点,其中有人不乏抱着改弦易辙的看法。” 余闲哂笑了一下。 鸿王的目的,果然达到了。 即便他进入湖心岛以铩羽而归而告终。 但书院上下都见证到了鸿王的“赤子之心”。 于是原本酝酿发酵的国本话题,直接被引爆! 至于圣京上下,那些反对“立嫡立长”观点的异端人士,其中应该很多人都是带着政治投机的目的…… 听着声浪越来越大,余闲颔首道:“走,去瞧瞧吧。” …… 桃花书院的一处半山腰上,有一个大平台,书院人称之为论道台。 本着千家争鸣的初衷,论道台是供书院人切磋交流的地方。 说简单点些,就是让大家各抒己见、互补长短、集思广益。 当余闲和宁云心拾阶走上半山腰的时候,论道台上已经聚满了人。 台中央,两个学员正在激烈争辩着。 分别是法门的郑柯,儒门的顾帆。 顾帆素有才学,上一届就被书院的儒门录取了。 但他更关注皇太孙的学业,是以书院来得不多,只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就知足了。 而今天,他来了,还参与到了此次关于国本之争的论辩。 别看顾帆被余闲欺负得几乎自闭,但此刻,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竟也能口若悬河、康慨激昂。 “即便偶有个例,但历朝历代,涉及国本,全是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否则礼法何存?纲常何在?要都是用这少数例子给设立储君定义,岂不都乱了套嘛!” 顾帆振振有词,脸上透着毅然决然之色。 他是母庸置疑的太子党。 先不说他爹顾廷舟受过太子的提拔,他自己,这些年殚精竭虑、鞍前马后的陪伴皇太孙学习,为的就是今后跟着皇太孙荣登大位。 现在有人借题发挥,否决“立嫡立长”的观点,他第一个不答应! 郑柯是国子监出来的优等生,曾经拜在沉修的门下,在法门的新人里,他的声望仅次于余闲。 面对顾帆的论述,他以法家之威,掷地有声地道:“顾兄这话就失之偏颇了,你说不遵循立嫡立长会乱了套,那我且问你,远北地区的那些荒人部落,他们从无立嫡立长的规定,甚至还有女人当家的,不也是代代延续了下来嘛。” “好,我知道你会说荒人蛮夷,不足为鉴。那就再说说西唐,众所周知,西唐依旧延续着立嫡立长的规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